11月12日早上,罗福莉在朋友圈写下几句话:“智能终将从语言迈向物理世界……”。
我正在Xiaomi MiMo,与一群热爱技术的研究员一起奔向我们心中的AGI。
这条看似平静的动态,正式确认了科技圈传了数月的传闻——这位95后的AI核心研发者,已经加入小米。
![]()
这事儿之所以能在科技圈激起水花,是因为罗福莉的履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亮眼,而是那种“你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同龄人做到这种程度”的罕见级别。
她在阿里做多语言预训练模型VECO,是AliceMind开源项目的核心人物。
跳槽DeepSeek后,又参与MoE架构大模型DeepSeek-V2的研发,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角色之一。
![]()
技术功底扎实,发论文如喝水,不夸张地说,这是年轻技术人才里最稀缺的那一档。
但真正让她被迫走到聚光灯下的,是DeepSeek爆火带来的各种过度解读。
自媒体把她各种神话——“千万年薪”“雷军亲自挖角”“天才少女逆袭”……。
![]()
甚至连她的亲友都被骚扰。
她不得不发文请求网络给她一点“安静做事的空间”。
现在这位“不想被神化也不想被消费,只想做难而正确的事”的研究员,选择了小米。
那小米,到底抢到了什么?
先把八卦放一边,从技术层面说句公道话——小米确实捡到宝了。
这些年小米的AI路径是“轻量化路线”。
不跟OpenAI、字节、百度那样拼几十亿参数,而是强调模型更高效、更适合端侧跑。
![]()
这条策略听着简单,实际上特别吃MoE优化能力——而罗福莉,刚好就是这一块的经验玩家。
MoE的核心理念,是在需要的时候只激活模型的一部分参数,让大模型变“聪明地省力气”。
手机、音箱、汽车这种终端设备能不能跑得动AI,很大程度上就靠这项技术。
小米的“端云协同”“人车家生态融合”,本质上都要靠这一层技术拼图。
换句话说,她的加入,补上了小米AI实力的关键一块。
而她朋友圈那句“智能走向物理世界”,更说明她的任务不会只停留在模型层面,甚至可能直接作用于小米汽车的智驾系统、家庭机器人、小爱同学等核心产品。
但,事情也没那么简单。
小米挖到一个顶尖人才,是好事;但一个顶尖人才能改变多少,是另一个问题。
![]()
AI领域现在巨头混战。
字节疯狂抢人,阿里在重建,华为继续加码,张一鸣甚至建了“知春创新中心”,直接从16岁开始培养未来研究员。
行业焦虑感非常强。
罗福莉这样的人才,当然是香饽饽。
但一个MoE专家并不能让小米AI立刻跃迁。
AI重在“团队+方向+耐心三件套”。
小米愿不愿意在这件烧钱而回报周期极长的事上,持续压预算、压资源?这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
技术不是喊口号,技术是时间堆出来的。
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小米能不能保护好技术人才,不让他们被网络舆论拖着跑?
DeepSeek那次的舆论风波已经证明,一旦一个技术人员变成热点,他们研究的心境会被扰得一塌糊涂。
技术研发最怕的不是苦,不是累,是被外界噪音裹挟——尤其是AI这个风口,泡沫极厚,人人都想蹭。
小米能不能让罗福莉沉下来做事,而不是变成营销的素材?这是检验“小米文化是否真的尊重技术”的关键。
回到这次加盟事件本身,它的意义不止在小米,更在整个行业。
![]()
我们正处在一个奇怪的时间点:AI技术前所未有地重要,但真正懂技术的人越来越稀缺。
而顶尖人才又被各种资本、流量、噪音裹挟,一边被追捧到神坛,一边又随时可能被舆论撕扯。
罗福莉的选择,是一次反向表达:她更在乎“能不能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谁给的钱最多”。
如果小米能让她把技术做出来,让小爱同学不再,让小米汽车的智驾真正稳,让IoT设备之间的交互更自然,那这次加盟的价值,才算真正兑现。
智障
![]()
最后说句实在话。
罗福莉加入小米,是对小米的补强;但对中国AI行业而言,更像是一记提醒——顶尖技术人才需要安静,而不是被营销号编成故事。
未来AI时代靠的不是热点,而是几十万行代码、一张张实验曲线、一代代模型迭代,这些东西才是世界真正前进的动力。
至于她能不能在小米做出成果,未来就能看得很清楚。
毕竟AI的成果,永远藏不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