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埃及法老有黄金面罩,中国楚人有玉覆面,两个相隔万里的文明竟有着这样的相似之处,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玉器展厅内,西北大学埃及籍讲师艾小英不禁感叹。日前,来自全球13个大河流域国家的15名国际青年代表,受邀参加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首届“国际青年长江行”活动。5天时间里,他们沿长江而行,穿梭于博物馆、工厂、自然保护区、创新园区,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国际青年们先后走进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市楚绣坊,欣赏精品文物、学习文保知识、体验非遗技艺。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竹简,在工作人员的巧手修复下,一个个古文字逐渐清晰起来……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国际青年们跟随相关负责人,了解荆州地区出土简牍的情况以及近年来简牍考古的最新成果。来自匈牙利的首都师范大学留学生胡灵月说,简牍作为出土的一手历史文献,展现了中国古人的生活与智慧,传承简牍文化意义重大,“当我捧起竹简,读到《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文字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有了更深的联系”。
位于石首市的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首个鲸类迁地保护示范区,76头江豚在此快乐生活。国际青年们走进保护区的“长江江豚苑”,近距离观看江豚与饲养员亲密互动。“友谊让我们跨越江河,成为不同文明交流沟通的使者。”来自俄罗斯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马丽塔表示,中国政府以负责任的态度保护长江的自然环境,树立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走进湖北青创园感受中国青年创业团队的活力,乘坐光谷空轨开启“空中漫步、流动观景”的新奇体验,在黄鹤楼回溯榫卯结构的古建智慧……国际青年们感受着武汉在长江文化滋养下展现的经济活力、文化魅力与科技动力。在国内首家综合性桥梁博物馆——武汉桥梁博物馆,国际青年们在互动体验区学习搭建贯木拱桥,感受古代工匠智慧;在虚拟现实体验区戴上设备,沉浸式感受港珠澳大桥的雄伟壮丽。“我常年居住在中国海口,在这里我找到了海口的世纪大桥,还通过科技与它‘合影’。”美国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创始人谢敏说,“此行跨越时空的分隔,也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本报记者 范昊天)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7日第03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