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武陵山区,晨雾如纱笼罩着渝东南大地。沿着 319 国道向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深处行进,一片金黄的水杉林突然闯入视野 —— 韦家槽水库静卧在群山环抱中,澄澈的湖面倒映着红黄色的水杉,落叶随风轻舞,与湛蓝的天空、苍翠的远山构成一幅流动的油画。
![]()
“这哪里是水库,分明是藏在深山里的天池!” 来自重庆主城的游客李女士举着相机,快门声不停歇。这个距离酉阳县城仅 8 公里的小水库,如今已成为全网爆红的打卡地,而这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生态守护与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
韦家槽水库坐落于天山堡村,属乌江水系干溪沟支流,作为一座小(2)型水库,它最初的使命是灌溉、防洪和保障周边居民饮水。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组成,粘土均质坝顶兼作农村公路,坝顶高程 1243.50 米,总库容 22.10 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达 1120 亩,是滋养天山堡村的 “生命之源”。谁也想不到,这个曾经以水利功能为主的水库,会在初冬时节绽放出如此惊艳的光彩。
![]()
每年 11 月起,水库周边数万株水杉陆续褪去翠绿,换上红黄色的盛装,笔直的树干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形成 “树在水中生,水在林间流” 的绝美意境。漫步林间,脚下是厚厚的落叶铺就的 “红地毯”,踩上去松软有声;耳畔是微风拂过枝叶的轻响,偶有鸟鸣清脆悦耳,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
“十年前可不是这样。” 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冉建军望着眼前的美景,感慨万千。彼时的韦家槽水库,虽然水质尚可,但周边植被稀疏,部分区域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水库堤坝也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缝,防浪墙局部损坏,不仅影响水利功能发挥,更谈不上景观价值。
![]()
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 “看天吃饭” 的日子,人均年收入仅 7000 多元,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庄逐渐失去活力。改变始于酉阳自治县打响的生态保护攻坚战,而韦家槽水库的治理,成为全县生态修复的缩影。
![]()
酉阳地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山高谷深,生态环境脆弱但资源丰富。十年前,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战略,将生态保护作为底线工程,累计投入 12 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针对韦家槽水库,当地首先启动除险加固工程,对开裂的防浪墙进行修复,硬化坝顶公路,完善放水设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
同时,村支两委牵头开展植树造林和水源保护行动,组织村民在水库周边种植水杉、柳杉等适生树种,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实行 “网格化” 管护,严禁乱砍滥伐、污水排放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水库周边 500 米为核心保护区,不准倾倒垃圾、不准违规捕捞,村民们都是生态守护者。” 冉建军介绍,如今村里有 23 名生态护林员,每天巡逻在水库周边和山林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这片生态家园。
![]()
生态保护的成效,不仅体现在颜值的提升上,更体现在环境质量的硬指标上。经过持续治理,韦家槽水库水质稳定达到 Ⅱ 类标准,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源;周边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 50% 提升至现在的 64.5%,与全县森林覆盖率持平。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野鸭等多种水鸟在此栖息,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
县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酉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 10 年居全市前列,其中 7 年排名全市第一,2024 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 99.5%,成功蝉联 “中国天然氧吧” 称号。“现在村里空气都是甜的,夏天比城里低五六度,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村民王大妈笑着说,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她都会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些自家种的土特产,一天能赚好几百元。
![]()
生态颜值的提升,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酉阳自治县敏锐地发现韦家槽水库的景观价值,将其纳入全县 “1+9+2+N” 景区集群建设规划,打造全季旅游模式。春日里,水杉抽芽吐绿,林间百花盛开,吸引游客踏青赏花、露营野餐;夏日绿树成荫,清风送爽,成为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游客们在林间扎帐篷、拉吊床、骑单车,享受自然之乐。
![]()
秋日层林尽染,水杉渐红,与湖水相映成趣;冬日薄雾缭绕,水杉如诗如画,美得让人心醉。为了提升旅游体验,当地完善了基础设施,修建了步行栈道、观景平台和生态停车场,开通了从县城到水库的乡村旅游专线,让游客出行更加便捷。
![]()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尽量保持原生态风貌。” 桃花源街道文旅办负责人介绍,韦家槽水库的旅游开发坚持 “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原则,所有设施建设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过度商业化。这种 “原汁原味” 的旅游体验,反而吸引了更多游客。
![]()
数据显示,2024 年酉阳全县接待游客达 4058.11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06.94 亿元,旅游业对 GDP 贡献率超 30%,而韦家槽水库作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50 万人次,成为县域生态旅游的重要增长点。
![]()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当地村民实现了 “靠山吃山” 到 “养山富山” 的转变。天山堡村村民冉小燕就是受益者之一,她以前在外打工,得知家乡发展旅游后,毅然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旺季的时候,每天要接待几十桌客人,收入比打工高多了。” 冉小燕的农家乐主打土家特色菜,食材都是自家种的蔬菜和当地养殖的家禽,深受游客喜爱。
![]()
像她这样的农家乐,村里现在有 12 家,还有不少村民从事民宿、导游、土特产销售等相关产业,生态产业累计为村里创造就业岗位 300 多个。截至 2024 年底,天山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 7000 多元增长到 1.7 万多元,翻了一倍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
![]()
韦家槽水库的蝶变,是酉阳十年生态转型的生动缩影。十年来,酉阳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514.37 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 28.6%,建立 “卫星遥感 + 无人机巡查 + 地面监测” 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实现对红线区域人类活动的实时监控。
![]()
在污染防治方面,实施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建成 94 座污水处理厂(站),配套管网 740 公里,实现 1000 人以上居民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81%;推行 “药肥双减” 行动,化肥使用量较 2015 年下降 28%,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5%,全方位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酉阳更是探索出多条创新路径。作为全市国储林建设试点县,累计收储林地 30 万亩,覆盖 200 余个行政村,通过 “公司 + 村集体 + 农户” 模式,让林农每年获得每亩 15 元的碳汇分红。去年 4 月,重庆首个 CCER 造林碳汇项目在酉阳成功注册,20 年计入期内预计可产生 138.68 万吨减排量,年均实现碳汇收益超 1000 万元,开创了山区县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新路径。
![]()
同时,培育 “酉阳 800” 区域公用品牌,聚焦海拔 800 米以上山地资源,打造高山茶叶、油茶、贡米等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产值从 2015 年的 35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20 亿元,品牌估值突破 50 亿元,溢价率达 30% 以上,带动全县 20 万农户增收致富。
![]()
如今的酉阳,已形成 “生态修复 — 产业升级 — 乡村振兴” 的良性闭环。钟坨村通过 “政府引导 + 企业参与 + 科技支撑” 模式,将 300 亩石漠化山地改造成高产果园,带动 120 户村民年均增收 5 万元以上;菖蒲盖片区获批市级 “两山” 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龚滩镇实施 “清水绿岸” 工程,整治河道 12 公里,让阿蓬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 Ⅱ 类标准。
![]()
十年间,酉阳生态旅游综合收入增长 8 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达 150 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4 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生态相关收入占比达 45%,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
夕阳西下,韦家槽水库的湖面泛起金色的涟漪,水杉的倒影被染成暖红色,游客们三三两两漫步在林间,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一位来自贵州的摄影爱好者说:“这里的美是原生态的,既有自然的灵秀,又有人文的温度,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
当地村支两委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对韦家槽水库的保护和适度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挖掘土家文化内涵,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让这片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
从曾经的水利水库到如今的 “网红天池”,韦家槽水库的十年变迁,见证了酉阳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宏伟蓝图中,酉阳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
这座藏在武陵山区的生态宝库,正以其生动实践,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着可借鉴的 “酉阳方案”,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乐章。而韦家槽水库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下去,向更多人诉说着生态保护带来的无限可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