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前,西芒杜铁矿项目投产启动仪式在几内亚马瑞巴亚港隆重举行。作为非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矿业工程,西芒杜铁矿是一项涵盖采矿、铁路、港口等系统的综合性基建工程,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几内亚跃升为非洲第二大矿产出口国。西芒杜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既是中非长期互惠合作的结晶,也是中国企业实力积累的必然成果。
这座沉睡于几内亚东南部群山之中的宝藏,是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探明的品质最优、规模最大的未开发高品位铁矿,总资源量超过百亿吨,平均铁品位高达66%至68%,堪称世界铁矿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然而,与其价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地狱级”的开发难度。项目地处偏远的西芒杜山脉,毒蛇遍布,疟疾等热带疾病横行,道路塌方、山体滑坡频发,修一公里铁路要炸3次山,连钢轨有时也需直升机吊运。诸多项目中,仅马瑞巴亚港到西芒杜矿山的主线铁路就长达552公里,几乎横贯几内亚全国,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正如当地一位资深工程师所言:“在这里,每前进一公里,都是在与大自然搏斗。”
正是这样的极端条件,使西芒杜项目的开发权过去数十年在西方矿业巨头间几经易手,却始终进展缓慢,几近搁浅,成为国际矿业界公认的“最难啃骨头”。这些公司往往受制于短期投资回报率的要求,或是缺乏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系统性基建的能力。西芒杜,也因此成为几内亚乃至非洲“资源诅咒”的一个缩影——坐拥天赐富矿,却无法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面对这种难解的局面,几内亚政府坚定发展国家经济的决心,将眼光望向东方。
几内亚政府最终选择中国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在非洲大陆用真心与实干浇筑的友谊与信任。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的理念和正确义利观,致力于帮助非洲兄弟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与历史上某些西方国家单纯将非洲视为原料产地的“掠夺式”开发不同,中国的对非合作始终坚持“授人以渔”,例如曾帮助苏丹等非洲资源富裕国家建立了贯通上下游的自然资源开发体系,涵盖了勘探、开采、炼化、销售全产业链,使其真正从资源中获得了“造血”能力。这种模式,为非洲资源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积累了沉甸甸的口碑。
从现实角度看,此次中国提出的“资源、资金、基础设施”联动的一揽子开发方案,同样直击非洲发展的痛点。配套的铁路、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不仅能服务于矿山,更能打通国家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带动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全面进步。这种着眼于长远和全局的合作视野,是西芒杜项目能够重启并快速推进的根本原因。
中国企业强大的海外工程实力,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物质基础。凭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展超级工程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中企以“中国标准”“中国设计”克服多重挑战,提前实现矿山、铁路、港口全线建成,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公司并没有如部分西方智库、媒体长期炒作的那样在非洲“吃独食”。西芒杜项目中不仅有几内亚当地政府的入股,项目投资方与股东还包括了力拓集团、新加坡韦立国际等海外资本,真正实现了项目的多赢。“独行速,众行远。”这一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不仅能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还树立了中非合作模式的开放包容形象,有力回击了西方对中非合作模式的诸多不实之词。
近期,笔者走访非洲三国,调研多家在非中国矿企。回顾它们二十多年前初入非洲之时,并未占据天时地利,往往接手的是西方企业开发殆尽的“硬骨头”。然而,中国企业凭借在国内锤炼出的攻坚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跨越。“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众多中国企业已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具备在非洲乃至全球大展身手的实力。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将在世界各地见证更多“西芒杜式”的中国奇迹,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推动全球发展、缩小南北差距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区合作室主任、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