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生产中,醇类与烃类形成的共沸混合物分离一直是一项关键挑战。传统热驱动工艺如蒸馏和渗透蒸发受限于热力学规律,需通过能量密集的相变实现分离,尤其在费托合成和催化裂化等工业过程中,醇类副产物与烃类流形成的共沸体系分离难度大,却又是获取高纯度化学品不可或缺的步骤。尽管夹带剂辅助蒸馏可调节组分挥发性,但其能耗占化工分离总成本的80%以上,且过程复杂。渗透蒸发技术虽部分规避了蒸馏限制,却仍无法摆脱相变带来的能量损失,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近日,浙江大学朱利平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压力驱动膜分离方案,通过具有增强微孔结构的螺旋聚(乙烯醚酮)膜,实现了醇类从醇-烃共沸物中的选择性渗透。该膜在乙醇/环己烷和乙醇/庚烷体系中分离因子分别高达330和74,同时能耗比传统方法降低了2至3个数量级。研究通过多尺度表征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其分离性能的双重机制:差异表面吸附亲和力与微孔内烃类扩散受限。该分子筛分策略跳出了传统依赖挥发性的分离范式,为可持续化学加工中的共沸物分离提供了新途径。相关论文以“Spirocyclic poly(vinylene ether keton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microporosity for energy-efficient alcohol-hydrocarbon azeotrope separation”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螺旋聚(乙烯醚酮)的薄膜复合膜,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膜采用点击化学合成,并在多孔聚酰亚胺基底上形成无缺陷选择层。与传统热驱动分离相比,压力驱动的有机溶剂反渗透过程无需相变,显著降低了能耗。膜中引入的乙烯醚酮单元增强了链柔性,同时维持了微孔结构,使其在有机溶剂中具备优异稳定性。
![]()
图1 | 高效分离机制与膜结构示意图 a 热驱动分离(蒸馏、渗透蒸发)与压力驱动有机溶剂反渗透的工艺对比,展示了相变热力学与选择性分子传输之间的能耗差异。 b SPVEK薄膜复合膜的结构特征,其分子工程骨架包含氢键供体-受体单元。
图2展示了SPVEK的分子结构与微孔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其构象灵活性高于传统PIM-1材料,孔径分布更窄,最大连通孔径仅为2.06埃,远小于氮气分子动力学直径,因而对氮气几乎不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其致密但具有选择性的微孔结构,适合用于小分子筛分。
![]()
图2 | SPVEK的分子结构与微孔表征 a, b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聚合物单元构象景观:a为乙烯醚酮单元,b为二氧六环单元的角度与距离核密度估计图,红色区域代表最高概率构象状态。 c SPVEK与PIM-1在273 K下的CO₂吸附等温线对比。 d, e 使用探针直径为 d) 2.0 Å 与 e) 3.3 Å 的SPVEK三维孔表面图,紫色为可接触表面,黄色为不可接触表面。 f 模拟孔径分布图,显示SPVEK具有狭窄的微孔分布(<6 Å),而PIM-1分布更宽。
图3系统评估了膜在多种醇-烃共沸体系中的分离性能。对于乙醇/环己烷体系,随着乙醇进料浓度从90%降至10%,分离因子从14提升至330,通量相应下降。研究还发现异常渗透压现象,经分子模拟校正后更为合理。此外,膜在8 MPa压力下运行30天仍保持稳定,通量衰减小于5%,展现了优异的工业适用性。
![]()
图3 | SPVEK膜的分子筛分性能 a 渗透相中乙醇与环己烷浓度随进料组成变化。 b 在8 MPa与25°C下,乙醇/环己烷混合物的通量(左轴)与分离因子(右轴)随组成变化。 c 表观渗透压与基于分子模拟结果的校正渗透压对比。 d 30/70 wt.% 乙醇/环己烷混合物的压力依赖性分离性能。 e 多种醇/烃体系的通量与分离因子(10 wt.% 醇进料)。 f 在8 MPa下连续运行30天的操作稳定性。
分子机制通过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阐明(图4)。乙醇在膜表面优先吸附,并在内部扩散系数显著高于环己烷,其与SPVEK链间的氢键作用强度也远高于环己烷的范德华作用,共同构成了高选择性的物理基础。
图4 | 多尺度模拟揭示醇类选择性传输的分子机制 a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设置,模拟OSRO传输过程。 b 二维密度分布图显示溶胀后SPVEK膜结构。 c, d 轴向密度分布显示乙醇在进料侧膜表面的优先吸附。 e 均方位移分析显示乙醇在膜内的扩散系数高于环己烷。
为实现工业级分离,研究设计了两级膜联用流程(图5)。初始共沸进料经一级处理可得乙醇纯度>95%,二级进一步提纯至>98%,环己烷纯度也同步提高。能耗分析表明,该OSRO过程的能量消耗比蒸馏和渗透蒸发低2–3个数量级,展现出显著的节能优势。
![]()
图5 | 两级膜联用实现共沸物高效分离 a 乙醇/环己烷分离流程示意图,采用连续错流操作,跨膜压力8 MPa。 b, c 一级与二级分离过程中渗透相乙醇与残留相环己烷的时间浓度曲线,显示乙醇逐步富集至>98 wt.%。 d 乙醇/环己烷分离的能耗比较:泵送能量与相变潜热需求。
该研究通过点击化学成功制备出具有增强微孔结构的SPVEK膜,实现了醇-烃共沸物的高效分离,其性能源于优先吸附与尺寸筛分的协同机制。该技术不仅避免了相变能耗,还在实际进料条件下保持稳定,为生物燃料纯化与石化分离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其在复杂组分中的长期稳定性与规模化制备工艺,以推动其工业应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