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向西挺进3000公里 在沙漠戈壁办起一所大学

0
分享至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树立着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组成的介绍展板,记录了中石大人难忘的“高光时刻”,更串联起一批批校区建设者砥砺奋斗的十年“创业史”。

时间回拨到十年前。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为推动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批复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克拉玛依建设校区。当时,如何在距离北京3000公里之外的沙漠戈壁建起一所大学,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十年间,无数师生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来到这里、留在这里、爱上这里,在戈壁之上,矗立起西部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张崭新名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金衍表示:“十年前,学校举全校之力,跨越3000公里在新疆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急国家之所急,自觉肩负起破解优质教育不均衡问题的政治任务。克拉玛依校区十年办学成效已成为‘优化高校布局’的生动注脚。”

  十年扎根,在西部建起一所优质的高等学府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与油共进,中石大人参加了新中国所有的石油会战和所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开发、建设,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与国家能源工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建功西部”“与油共进”的传承早已根植于中石大人的血脉之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政办公室主任能源介绍:“1955年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当时,刚刚建校两年的中石大学生们都争着报名去西部为国家建设大油田。”

能源也见证了克拉玛依校区的建设和发展。2010年,走过校本部军都山下9年的求学之路,能源取得了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但他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赴南疆塔里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工作,一干就是7年。

2017年,克拉玛依校区刚建校不久,依然面临重重挑战。有老师坦言:“当时克拉玛依校区刚建立,我们去各地招生,在介绍学校、专业之前,需要先介绍克拉玛依。”能源认为:“虽然这对国家需求、新疆发展、学生成长都是件好事,但去西部办学,还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师资不足”是当时克拉玛依校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源得知后,主动申请来克拉玛依校区工作,“我既有油田一线的工作经验,知道油田要解决的问题,也了解高校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知道如何搭建高校与企业的桥梁,共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于是,他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地质系的一名教师,并承担起地质学学科建设的任务。

回想起在克拉玛依校区近8年的奋斗时光,能源觉得虽辛苦但干劲儿十足。“为了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学生们打造一流的学习及实训条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建立起配套的教学体系和实习基地。”于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能源和同事们用3个月时间跑遍了准噶尔盆地周边的地质露头(指岩石、矿脉及矿床出露地表的部分——记者注),行程上万公里,最终在天山脚下建起了综合地质实习基地。

道阻且长,行之将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同奇认为:“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西部的发展也呼唤这样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在克拉玛依建设校区,就是要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边疆一线,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与此同时,克拉玛依特殊的能源资源禀赋,为学校培养工程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极”。

十年扎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本科招生规模由每年510人增加至2820人,招生省份也由最初的16个增至31个,2025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数近1.1万人,成为新疆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极;

累计培养六届毕业生5766人,签约就业毕业生中超六成赴西部地区就业,留在新疆就业的有1341人。留疆毕业生中疆外生源占比达84.7%;

本科招生专业由6个增至26个,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成立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对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改造;

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支援,“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切实落地,形成“部-省-市-企-校”合作共建的西部办学经验,专任教师也由最初的47人增长至523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者占比超54%。

  19+1,“师者自身就是引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克拉玛依校区党委书记、校长李军表示,“建设克拉玛依校区,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吸引来、培养好、留得住人才。”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创新“派引援育”师资建设模式,构建本部派遣、校区招聘、对口援建、银龄计划、企业兼职教师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配置模式。

能源认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种精神追求,这些来到新疆的教师们,其自身行为就是一种最好的引领,是最生动的思政素材。”十年间,一批批银龄教师、对口援疆教师、校本部选派教师等,在西部新疆构筑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202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克拉玛依校区成为全国首批3所试点高校之一。

这一年,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蒲和平得知该计划启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怀揣“西部教育资源缺乏,我应该到那里去”的信念奔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5年间,蒲和平3次续聘,坚守讲台。在课堂上,他将枯燥的数学公式与生活相连,主讲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常常“一座难求”;2023年,他开设“数学竞赛”选修课,周末授课,尽管腰椎间盘突出,但从未缺席;他还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用自己40余年的从教经验为西部教育注入动能。

2024年,已经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王铁冠决定去克拉玛依校区,成为一名“银龄教师”。

“我对西部油气地质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感情,曾多次向国家提出建议,要持续加大我国西部叠合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及基础地质的研究工作力度,希望能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王铁冠说。

皓首穷经,仍申青云之志。在克拉玛依校区,“银龄教师”、对口支援教师实现自己多年来“援疆梦”“支教梦”的故事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来自62所高校的230位“银龄教师”先后投身克拉玛依校区建设。

2023年,朱文鹏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完成援建任务后,他毅然选择留任,并把妻子、孩子也带来了新疆。在他看来,青年应该有一些值得奋斗的事情。“在新疆,我们努力方向跟国家需求正好能匹配在一起。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什么?”刚来克拉玛依校区的一节培训课上,朱文鹏就在心中埋下了这颗“自我叩问”的种子。

他提到“虫媒信使”的概念,“花粉授粉时,靠虫子来传递花粉,被称为‘虫媒’。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学生选择留在新疆,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回到内地就业。这些回去的学生依然为新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他们把自己在新疆的真实感受带到祖国各地,他们就是新疆的‘虫媒信使’”。他坚信:未来新疆一定是一片青年干事创业的“热土”和幸福生活的“增长极”。

  锻造“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

在设立之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构建校本部与克拉玛依校区“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明确克拉玛依校区“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致力于为新疆和能源行业发展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贴近产业一线、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是克拉玛依校区办学的一大优势,其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努力构建两个“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

与之相匹配的,则是一连串的“硬核”支撑:7000余亩的校园内建有24栋覆盖石油石化全产业链的实训厂房,校外还有39个与工程实际相衔接的高质量实践平台,与14家重点企业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累计聘用353名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克拉玛依校区副校长邢晓凯表示,依靠克拉玛依地区石油石化产业链密集优势,克拉玛依校区打造了“产教深融-实景筑基-赛研进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新路径。“让中石大的学生可以‘出学校’就‘进油田一线’‘进科研前线’。”邢晓凯说。

2020年7月,在即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之际,克拉玛依校区首届118名毕业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他们到新疆基层工作的选择,鼓励他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刘崟琥就是其中一员。正式投入工作时,他才真正接触到这份工作的辛苦之处,“我们去山区钻井,经常没有信号,还得爬山坡才能打电话”。

西部钻探120001钻井队原党支部书记王红杰扛起“深地钻探第一军”旗帜的“劳模”事迹一直鼓舞着刘崟琥,“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老一辈可是好多了。”毕业5年后,刘崟琥已是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公司的一名钻井队队长,管理着一支40多人、平均年龄比自己大近10岁的队伍,他的团队多次在公司各类劳动竞赛中名列前茅。

石油工程专业的何柏言也是其中一员。从采油一线到科研岗位,何柏言用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对他们的期许。在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主题座谈会上发言时,何柏言这样陈述自己的选择:“只有贴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

这也是克拉玛依校区极力打造的“具有新疆情、石油味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而支撑这一格局的,就是该校区党委副书记徐长亮所提及的“以石油精神、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工匠精神、志愿服务精神为核心的‘五种精神’文化育人体系”。

“当前,学校将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部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准未来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克拉玛依校区优质本科扩容和扩大研究生规模,深化产学合作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成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新疆集聚的重要支点,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金衍说。

正如克拉玛依校区校园里矗立着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标语,一代代中石大人将此深埋心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散如星火,在新疆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挥洒自己的青春汗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青年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青年报
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
147410文章数 5938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