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市场突然失宠,而是十年“割韭菜”终于反噬。
当政策朝令夕改、执法看人下菜、成本暗坑密布,再大的人口红利也留不住真金白银。
资本集体溃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
哈喽呀大家好。
小汉这篇观察,就来拆解印度这场看似热闹实则危险的“外资困局”。
2025年快过完了,但对印度来说,这一年过得有点“惨”。
不是经济数据不好看,而是外资跑得太快、太狠,连本地企业都开始往外撤。
![]()
年初还有人说印度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现在不少跨国公司只想赶紧把钱拿回来,能走多快就走多快。
![]()
最扎眼的数据来自印度央行:
2025年5月,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只有35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暴跌98%。
整个2024—2025财年,FDI总额预估才9.49亿美元,而上一财年还是将近100亿。
这相当于从每天进账一辆装满钞票的卡车,突然变成一个月只收到一个红包。
![]()
更夸张的是,股市也没撑住。
截至2025年10月底,外资从印度股市撤走了超过170亿美元,创下多年新低。
要知道,2023年全年还净流入了200亿美元,转眼之间,风向全变了。
![]()
全球新兴市场基金里,印度配置比例从2024年9月的21%掉到16.7%,而中国同期升到了28.8%。
资本用脚投票,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
很多人以为这是美国加征关税惹的祸,只能说确实有影响。
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商品征收50%关税,又把H-1B签证费用涨到离谱水平。
直接打击了印度两大支柱:出口制造业和软件外包。
![]()
但这只是导火索。
真正让外资寒心的,是印度自己“又拉又打”的套路。
![]()
政策翻脸比翻书快
印度吸引外资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简化审批”“补贴管够”“重点开放电子、电动车、化学品”。
听起来挺诱人。
可现实是,今天刚给你开绿灯,明天就可能因为一条模糊法规把你查个底朝天。
![]()
比如2020年,印度突然修改《外汇管理法》。
规定“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必须政府审批”,明摆着就是冲着中资来的。
结果大批中国手机厂、电池厂、零部件商被卡住,有的项目拖了两年都没批下来。
![]()
到了2025年,又冒出个“外资控股实体”新规,连企业内部股权调整都要报备审查。
等于给外资戴上了电子脚镣。
![]()
更让人头疼的是“选择性执法”。
小米在印度卖手机,按惯例向高通支付专利费。
结果印度税务部门说这笔钱没算进完税价格,涉嫌逃税,直接冻结48亿元资产。
![]()
VIVO被指控逃税62亿美元,比它十年在印总收入还高。
OPPO、荣耀、上汽、比亚迪……几乎每家在印中企都被查过一轮。
连三星、谷歌、亚马逊这些欧美巨头也没躲过去,动辄几亿、十几亿美元的罚单说开就开。
![]()
最离谱的是英国沃达丰。
2007年它花110亿美元收购印度电信资产,当时完全合法。
结果印度2012年专门修了一条税法,追溯到1962年,硬说这笔交易该交29亿美元税。
![]()
沃达丰告到国际仲裁赢了,印度转头又改法律,最后罚金翻倍到50亿。
这种“先让你进来,再改规则收拾你”的操作,谁还敢信?
![]()
成本低?全是假象
很多人当初去印度,是冲着“14亿人口大市场”和“便宜劳动力”去的。
可真干起来才发现,便宜是假的,坑是真的。
![]()
先说电费。金奈工业区一度电要0.2美元,是中国沿海的三倍。
工厂开一天机器,光电费就烧掉一大笔。
再说效率,印度工人的产出平均只有中国同行的65%,迟到早退是常态。
有些地方还搞“岗位世袭”,老爸退休,儿子直接顶岗,不管会不会干活。
![]()
供应链更是残缺。想造一部手机?屏幕、芯片、摄像头模组基本都得从中国进口。
印度自己连螺丝钉都供应不稳,偏它还要搞“去中国化”。
结果企业绕一圈发现,除了中国,根本找不到靠谱供应商。
来回折腾,物流成本高得吓人,道路坑洼,港口效率低,一个集装箱在孟买港堆几个月是常事。
![]()
补贴也靠不住。
政府嘴上说拨19万亿卢比搞“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实际到账率不到10%。
富士康2024年干脆撕毁晶圆厂合作,就是因为补贴迟迟不到位。
![]()
福特、通用在印度亏了十几年,最后低价甩卖工厂走人,临走前都说:
“政策没谱,成本失控,根本没法干。”

更麻烦的是司法效率。
商业纠纷平均要等将近4年才能判决,注册公司要跑10多个部门、盖几十个章。
世界银行早就把印度列为营商环境“高风险区”。
![]()
但很多企业一开始不信邪,觉得“大市场总有机会”,结果进去才发现,赚钱容易,把钱带出来难。
“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话,成了无数外企的真实写照。
![]()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系统性风险正在从制造业蔓延到金融和基建领域。
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三家国际投行缩减在印团队,理由是“合规不确定性过高”。
一些原本计划参与印度高速公路或新能源项目的外资基金。
也因土地征用纠纷频发、环评反复推倒重来而暂停出资。
![]()
就连曾高调宣布“长期看好印度”的软银,也在悄悄减持其在印科技公司的股份。
这种从产业到资本的全面退潮,说明问题已不只是个别行业受挫,是整个投资生态的信任崩塌。
![]()
苹果41亿罚单?假的
最近网上疯传“印度罚苹果41亿美元”,说得有鼻子有眼,连计算公式都有:
按苹果全球利润的25%乘以印度税率,得出41亿。
![]()
但查遍路透社、彭博、BBC等主流媒体,根本找不到这条新闻。
路透社10月15日确实报道过,苹果在游说印度修改税法,避免因设备所有权问题被征税。
但明确说了“尚未开出罚单”。
![]()
还编造“库克10月两次见印度部长”,可实际上库克整个月都没去过印度。
连苹果2024财年营收数字都写错了,把2023年的3830亿美元当成2024年的。
![]()
但为什么这种假消息能传这么广?因为它符合一种情绪:
大家都觉得印度对外资“又骗又抢”,所以一听“苹果也被罚”,立马信了。
![]()
其实苹果在印度市场份额不到5%,远不如三星或小米,印度真要下狠手,早就动手了。
目前它更多是借苹果转移产能的机会,搭上“去中国化”的顺风车。
![]()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罚苹果41亿,印度对外资的态度也已经让市场彻底失望。
2025年8月,印度FDI甚至出现负值,净流出6.16亿美元。
这意味着不仅没人投新钱,连老本都在往外搬。
![]()
现在莫迪政府急了,又是放宽保险业外资持股,又是承诺30天审批。
还放风考虑对中国游客开放签证。
![]()
但资本不是傻子,过去十年被割了太多次韭菜,早就学聪明了。
越南、印尼、墨西哥这些地方政策更稳、成本更低、供应链更成熟,干嘛非要在印度赌命?
![]()
说到底,印度的问题不在缺机会,而在缺信任。
想当世界工厂,光靠画饼不行,得让人相信:今天投的钱,明天还能安全赚回来。
否则,再大的市场,也只是个漂亮的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