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管理
病例汇报
患者女性,56岁,60kg,车祸致骨盆骨折,诊断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重度贫血。术前体征:血压80~90/40~50mmHg,心率100次/min,嗜睡,表情淡漠;血气示pH 7.32,K⁺3.4mmol/L,Hb 72g/L。
一、麻醉前准备
1. 监测建立:入手术室后即刻连接ECG、无创血压(每3分钟记录1次)、脉搏血氧饱和度(SpO₂),快速行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压;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用于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及快速补液。
2. 液体与血制品准备:继续输注入室带入红细胞悬液及血浆,备用冷沉淀6U、血小板1治疗量,备好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维持CVP在8~12cmH₂O。
3. 药物准备:麻醉诱导药(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急救药(肾上腺素、阿托品、氯化钙),提前将去甲肾上腺素配制成4μg/ml浓度,备用微量泵。
4. 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复查血钾3.3mmol/L,予10%氯化钾注射液5ml加入500ml补液中缓慢输注,维持血钾3.5~4.5mmol/L;血气pH已恢复至7.32,暂无需追加碳酸氢钠。
二、麻醉诱导
1. 诱导原则:慢诱导、小剂量、分次给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2. 给药顺序:
先以去甲肾上腺素0.05~0.1μg/(kg·min)微量泵泵入,维持有创动脉压≥85/45mmHg;缓慢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5μg(0.25μg/kg),观察30秒无血压骤降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12mg(0.2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50mg,面罩加压给氧3分钟。
3. 气道建立:经口明视气管插管(7.0号气管导管),确认导管位置无误后,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设置参数:潮气量480ml(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FiO₂ 80%,维持PetCO₂ 35~45mmHg。
三、麻醉维持
1. 药物组合: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麻醉深度稳定。
吸入麻醉药:七氟烷1.0%~1.5%(MAC 0.8~1.0),根据血压调整浓度;静脉镇痛药:舒芬太尼2~4μg/(kg·h)微量泵持续泵入,按需追加5~10μg。
2. 循环稳定管理:
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0.03~0.08μg/(kg·min),维持有创动脉压90~110/50~60mmHg;每30分钟监测血气分析,根据Hb值调整血制品输注(目标Hb≥80g/L),维持CVP 10~14cmH₂O,保证组织灌注;术中若出现血压骤降(<80/40mmHg),即刻快速输注羟乙基淀粉250~500ml,追加去甲肾上腺素4~8μg静脉推注,排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3. 内环境维护:根据血气分析,维持血钾3.5~4.5mmol/L,血糖6~10mmol/L(必要时泵入胰岛素);若血气提示代谢性酸中毒(pH<7.2),追加5%碳酸氢钠50~100ml纠正。
四、手术中关键监测与处理
1. 重点监测指标:有创动脉压、CVP、SpO₂、PetCO₂、体温(维持核心体温≥36℃,必要时使用加温毯、加温输液器)、尿量(留置导尿管,维持尿量≥0.5ml/(kg·h))。
2. 失血量管理:骨盆骨折术中易出现隐匿性出血,采用“容量替代+血制品补充”原则:
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2:1,避免过量晶体液导致组织水肿;若Hb<70g/L,追加红细胞悬液2~4U;若凝血功能异常(PT/APTT延长>1.5倍),追加冷沉淀4U+血小板1治疗量。
3. 应急处理:若术中突发大出血(血压骤降、CVP急剧下降、尿量减少),立即启动大量输血方案,同时通知外科医生快速止血(如髂内动脉结扎、介入栓塞),麻醉科同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4~8μg静脉推注,提升血压;快速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比例1:1),补充凝血因子;静脉注射氯化钙1g,预防低钙血症(大量输血后常见)。
五、麻醉苏醒与拔管
1. 苏醒时机:手术结束前30分钟停用七氟烷,手术结束时停用舒芬太尼及罗库溴铵,给予氟马西尼0.2mg、新斯的明2mg+阿托品1mg拮抗肌松。
2. 拔管指征:患者意识清醒,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5ml/kg,呼吸频率12~20次/min),SpO₂(空气下)≥95%,肌力恢复(抬头、握力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90/50mmHg,无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
3. 拔管后处理:拔除气管导管后,面罩吸氧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无异常后,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继续监护治疗(警惕术后再出血、感染、ARDS等并发症)。
休克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一、定义
休克是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不足或外周血液分布异常,导致组织灌注不良、细胞供氧不足、代谢异常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严重时可致重要器官功能丧失甚至死亡,核心问题为有效血容量显著降低和组织灌注不足。
二、典型临床表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神志淡漠、昏迷等。
关键临床问题与处理思路
一、诊断与抢救原则
1. 诊断依据: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常见原因,早期诊断与预后密切相关。传统诊断依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具体指标: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脉压<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次/min、CVP<5mmHg或PAWP<8mmHg。本例患者有外伤史,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符合失血性休克诊断。
2. 抢救原则:尽快明确控制出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和组织氧供。本例因短时间内无法止血,先停止探查止血,加压包扎伤口防止继续大量出血,待足量胶体、晶体、血液输入或备用后再手术;同时建立多条粗大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备好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二、允许失血量测算
1. 测算方法:①估算患者全身血容量;②计算术前与允许最低血细胞比容(Hct)的差值,结合全身血容量测算最大允许失血量。
![]()
2. 最大允许失血量测算:患者为60kg女性,按全身血容量为65ml/kg×60kg=3900ml,术前Hct为40%,允许Hct最低降至30%,允许失血量=3900ml×(40%-30%)/40%=975ml。
3. 失血量评估方法:常用测量吸引器内失血量+纱布/纱垫含血量(4cm×4cm完全湿透纱布含血10~15ml,普通纱垫含血100~150ml);精确方法为称重法(敷料重量+吸引瓶内液体量之和);需注意切除器官和组织对失血量估计的影响。
三、出血未控制期的液体管理
1. 核心原则: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DCR),针对“死亡三角”(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低温、代谢性酸中毒),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核心包括允许性低血压和内环境稳定式复苏。
2. 允许性低血压:适用于失血未控制且无脑外伤患者,液体复苏维持收缩压80~90mmHg或平均动脉压50~60mmHg,保障组织必需灌注和氧供,不影响创伤处凝血块形成,实施时间建议不超过90min。
3. 内环境稳定式复苏:尽快恢复有效循环容量,改善组织氧供,纠正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预防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需早期输注血制品,优先新鲜全血或成分血,推荐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1:1:1比例,改善患者预后。
4. 液体选择与对症处理:优先晶体液,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电解质紊乱(补钾);避免早期积极大量液体复苏,以防加重出血、凝血功能紊乱等不良后果。
5. 限制性液体复苏禁忌证:伴有脑外伤、老年、合并慢性高血压、颈动脉狭窄、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
四、大量输血管理
1. 定义:一次输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1~1.5倍,或1h内输入>1/2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ml/(kg·min)。
2. 常用血制品: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机采+手工)、冷沉淀、重组活化Ⅶ因子。
3. 输注指征:
红细胞悬液:失血超30%考虑输注;Hb>100g/L不输注;Hb<70g/L应输注;Hb 70~100g/L结合出血情况、心肺功能决定。
新鲜冰冻血浆:大量输血时输红细胞悬液4U后加输;严重创伤患者输红细胞悬液>3~5U时尽早应用。
血小板悬液:血小板<75×10⁹/L且持续输红细胞和血浆时早期输注;血小板<50×10⁹/L必须输注。
4. 输注比例:推荐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1:1:(1~2),接近全血成分,符合生理需求,即止血复苏程序,早期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提高生存率。
5. 本例处理:患者Hb最低49g/L,需紧急输血,优先按1:1:1比例输注,受血库供应限制时灵活调整。
6. 大量输血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①稀释性凝血异常;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③低温(体温<34℃影响血小板功能、延长凝血酶激活);④严重酸中毒(pH<7.10);⑤血细胞比容明显下降,影响血小板黏附与聚集。
7. 临床输血治疗指南:
成人每输注1单位红细胞(约200ml)可使Hb增加10g/L、Hct增加2%~3%;按10ml/kg输入红细胞,Hb增加30g/L、Hct增加10%。
每单位新鲜冰冻血浆(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血浆含量)可提高每种凝血因子水平2%~3%,首次剂量10~15ml/kg,目标达正常凝血因子浓度30%。
每单位血小板增加血小板(5~10)×10⁹/L,每单位单采血小板增加血小板(30~60)×10⁹/L。
五、出血控制后的液体管理
1. 复苏目标: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效循环容量,维持Hb≥70g/L。
2. 液体选择:首选乳酸林格液,成人最初用量可达1~2L,儿童20ml/kg;可按2:1晶胶比补充,改善循环容量。
3. 输血策略:优先成分输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1:1;不推荐单纯输注生理盐水,其扩容效果差、血管内半衰期20~30min,且过量易引发高氯性酸中毒。
4. 监测指标: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连续动态监测:①血压≥正常低值80%;②心率<正常值20%;③CVP 4~12mmHg;④尿量≥0.5ml/(kg·h);⑤动脉血乳酸≤2mmol/L;⑥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65%;⑦每搏量变异度(SVV)≤13%。
六、液体复苏终止指标与预后评估
1. 终止目标: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减少液体负荷过多、腹腔间隔综合征、高氯代谢性酸中毒、输血反应等并发症。
2. 终止指标:传统指标(血压、脉搏、心率恢复正常)+ 微循环指标(血乳酸≤2mmol/L、乳酸清除率正常化、碱缺失纠正)。
3. 预后评估:动脉血乳酸是组织缺氧高度敏感指标,出现早于其他休克征象,其水平、持续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复苏后24h内乳酸恢复≤2mmol/L,生存率提高;碱缺失反映机体代谢紊乱程度,数值越低预后越差,需持续动态监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