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2 年的俄乌冲突画面、数据中能直观感受到,俄军在天上付出了异常沉重的成本。乌克兰人公布的“死敌”损失清单里,固定翼飞机折了数百架(甚至上千,直升机也大半挂掉,单纯这一组数字就显示问题不是机器陈旧零件短缺这种小瑕疵,更在于战术与作战观念上的巨大缺陷。
![]()
俄方的地攻机经常在极低的高度上执行任务,不少画面里都能看到苏-25之类的飞机从不到两百米的高度扔火箭弹或者投掷不制导炸弹,目的是要尽量靠近目标以便提高命中率,在当代战场上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低空飞行会让飞机暴露于敌人的防空系统和便携式导弹的最佳打击区内,几乎没有任何隐身与生存保障。
地面移动或者固定防空系统,可以给低空目标造成直接威胁。S-300、山毛榉之类的系统,覆盖范围远超过几千米,性能足够在中远程发现并击落低空飞行器,士兵肩扛的便携防空导弹对于飞近的飞机也是致命打击,在前线画面里多次看到士兵在壕沟附近瞄准之后发射便携导弹,这直接影响到低飞攻击机的生存率。
![]()
白天出动容易被发现,俄军夜视装备和夜间作战能力不行,很多飞行任务只能安排在白天做。阳光下飞机的外形、热信号和航迹都更容易被观测到,持续低空盘旋或者慢慢靠近目标,等于把自己暴露给敌方火力了,直升机损失最严重,米-24之类机型靠地飞行突防的时候,贴地高度有时候不到十米,回放画面显示这种操作风险很大,生存几率不高。
造成这种战术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费与供给问题,缺乏足够的资金就无法大量生产精确制导的导弹,并且不能全面提高指挥、控制以及情报通信的能力,在战斗中很多飞机之间还是依靠无线电口头传递目标点和战情信息,没有稳定的作战数据链路及自动共享信息的能力,使得目标分配、火力协同和空地配合变得一团糟。
![]()
没有足够精确的打击武器,空军只能继续用粗糙的高爆或者火箭来压目标。为了命中,飞行员必须降低高度、接近目标,这就把飞机和机组人员直接暴露在地空防御之下。俄方也尝试过让中程轰炸机在距离防空网更远的地方投放滑翔炸弹或者是低空投弹以躲避防空,但是这些武器在精度和抗干扰方面并不理想,在实战中的命中率有限,不能代替有制导能力的弹药。
信息化严重不足还表现在情报共享与态势感知上,没有广覆盖的预警平台、可靠的数据链以及无人侦察手段,作战就只能依靠单机或小群体靠视觉和无线电联系完成。没有实时准确的战场信息就会导致错误决策增多,飞机进入危险区域的时间更长,错过隐蔽或者快速撤离的机会。
![]()
和这些问题相对照的,是中国空军在这一冲突中的观察与应对手段。对歼-20这种高价值隐身战机而言,战术定位十分谨慎,明确表示要防止把隐身重型战机拿去低空投放火箭弹、去做类似苏-25那样的近地危险任务,将昂贵而稀少的平台放入高风险的近地环境之中,这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承受的。
从设计层面,歼-20采用融合机身+鸭翼的布局,目的是为了保证较低的雷达可探测性与较小的雷达俘获截面。隐身效果会受到外部挂载的影响。外露武器、吊舱都会造成雷达回波变大,影响隐身效果。飞机内部弹舱可以避免武器受到外界电磁环境的干扰,并且可以在不开动大的功率雷达的情况下利用数据链获得外面的目标信息,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
歼-20的作战思路是超视距空战。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红外搜索系统能较远距离上发现并跟踪目标,主力空空导弹也有远距打击能力以及中途修正功能,在敌人做出反应之前就能完成拦截或者摧毁任务。这种打法依靠的是整个信息化体系:预警机、卫星侦察、无人机侦察与战斗机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流形成一个动态感知网络,隐身战机就可以利用这个网络来减少自己主动发射雷达的次数,通过数据链得到目标位置信息,既隐蔽又能够实施攻击。
无人机在这个体系里也干着活,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无人机群协同技术上取得了进展,无人机可以前出侦查、引导火力、防空诱饵或者饱和攻击这些危险又重复的任务,来降低有人机的风险。智能化功能可以让无人机自动识别目标,并在一群里面找寻优先打击的目标,成为歼-20的“忠诚僚机”,指挥它形成联合打击的能力。公开信息显示,在成熟的技术阶段,集群无人机能够实现上百架一起协同作战的效果,这对扩大情报覆盖范围和压制敌方防空都有所补充作用。
![]()
歼-20的武器配置以及载弹方式也透露出现代战法思路,内置弹舱既保持了隐身又保护弹药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并且单枚武器具备不错的抗干扰与精确导引性能。战机本身同样可以外挂增加携带数量以应对不同的作战需求,但这通常需要在对敌方感知和反应能力可控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在低空、面对密集防空火力时暴露高价值平台显然不合情理。
产能和部署,歼 - 20 列装速度以及数量扩充也是一项重要因素,补充型号产量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别损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构建多平台、信息共享的作战网络,规模化的列装与信息网、远程侦察与无人机结合之后,空军便拥有了体系上的优势,并不是依靠单一机型解决问题。
![]()
在训练和战术分工上,也形成了歼-20和其他机型的配合模式。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隐身战机承担制空、清除敌方空中威胁的任务,其他非隐身或者对地打击型飞机则执行对地精确打击的工作,这样就能把最宝贵的资源放在最关键的地方,把高风险的近地任务交给那些有自保和突防手段的平台去完成。
俄乌战场上老式对地战术的失误代价显而易见,低空突防、靠肉眼或者简单光电指示投放武器的做法,在现代防空和电子干扰环境下很容易被摧毁。很多传统火箭弹以及部分滑翔炸弹受强电磁干扰或遭遇密集防空火力时效果会大打折扣,实战经验表明只有把精确制导、信息共享及多平台协同结合起来才能既减小人员装备损失又提升任务成功率。
![]()
对于未来战争来说,主线是体系作战、精确打击和生存性。隐身平台在这种大框架之下不是万能武器,但却是制空以及高价值打击任务中的关键角色。把那些昂贵的隐身机用到需要低空近距接触危险的任务当中去,只会让它们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将隐身机同远程侦察、预警、无人作战力量以及精确弹药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且能够自我保护的作战圈才是符合现代空战的要求。
俄乌冲突给了许多现场教训,对那些还在用老式近距攻击方式的部队来说,照片和视频中的残骸不是简单的战损记录,而是镜子。学习怎样把网络化的信息与精确打击手段取代高风险的低空突防,这是减少人员伤亡、保存空中力量的实际办法。让高价值平台处于最能发挥效能的位置上,把危险的任务交给可替代的手段和无人力量,这就是一条从实战中得出的道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