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两部法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困扰大家多年的“村委会、居委会到底该干啥”“哪些事他们管不了”“遇到问题该找谁”等疑问,终于有了明确的法律答案。
以前农村里的集体资产分红、宅基地纠纷,城市里的物业矛盾、社区服务,常常因为权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现在法律把村居组织的职责、权限、办事流程都写得明明白白,既规范了基层工作,也让老百姓的权益有了更实在的保障。今天就用大白话把核心内容讲透,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住户,都能清楚知道身边组织能做啥、不能做啥,遇到问题该咋办。
一、先明确:村居组织不是政府,是咱的自治组织
很多人容易把村委会、居委会当成政府部门,其实它们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简单说就是居民、村民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不是行政机关。这一点法律写得很清楚,所以它们没有行政审批权,不能行使政府部门的职能,比如户籍办理、社保缴费、营业执照审批这些事,都得找对应政府部门,村居组织只负责提供咨询和引导,不替部门“跑腿背锅”。
但这并不意味着村居组织没实权,相反,法律明确了它们的核心职责,都是和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而且必须做到位。接下来就具体说说,农村和城市的村居组织,各自该管啥、能管啥。
二、分清楚:村委会、居委会的核心职责(法定清单)
这次修订最实在的变化,就是用“清单化”方式明确了权责边界,不用再猜来猜去。
(一)村委会的核心职责
1. 农村事务管理:比如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管理集体土地、宅基地相关的日常事务,调解邻里纠纷、土地承包纠纷等民间矛盾。
2. 集体经济代行:未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子,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可以依法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比如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分红方案制定等,这让集体资产的管理有了明确主体。
3. 特殊群体关爱:必须设立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重点关心关爱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比如协助办理高龄补贴、对接养老资源、调解家庭矛盾等。
4. 便民服务与监督:协助政府落实惠农政策、办理低保和临时救助,及时公开村务信息,包括集体资金使用、项目招标、补贴发放等,接受村民监督。
(二)居委会的核心职责
1. 社区服务与帮扶:对接养老、托育资源,协助办理高龄补贴、困难群众救助,为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提供日常照料咨询和紧急联动服务。
2. 物业纠纷调解:这是新增的重要职责,居委会要协助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业委会依法履职,调解物业乱收费、服务缩水、公共收益不公开等常见纠纷,提交诉求后3个工作日内必须启动调解。
3. 社区事务管理:组织社区公益活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制定社区管理规则,比如垃圾分类、公共设施使用等相关规定。
4. 居务公开监督:设立居务监督委员会,公开政府拨款、公益收支、物业相关经费等资金流向,以及办事流程和结果,让每一笔钱都经得起查。
三、划红线:这些事,村居组织绝对不能做
法律不仅明确了“该干啥”,还划定了禁止行为,避免权力滥用:
1. 不能越权行使行政职能:比如不能代替公安办户籍、代替市场监管批执照、代替住建查违章建筑,这些都是政府部门的事,村居组织越权做就是违法。
2. 不能干预集体经济独立运营:已经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子,村委会不能插手其合法运营,征地补偿、集体资产分红等事项,要按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执行,不是村委会说了算。
3. 不能隐瞒或虚报信息:村务、居务必须及时公开,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要如实公示,不能暗箱操作,对居民、村民的质疑要在5个工作日内给出书面解释。
4. 不能推诿法定职责:比如物业纠纷调解、特殊群体帮扶、纠纷化解这些法定职责,不能以“管不了”“没时间”为由拒绝,否则就是不作为。
四、办实事:办事流程简化,7-15个工作日有回应
以前找村居组织办事,常常遇到“不知道要带啥材料”“办了一半没下文”的问题,这次法律明确了办事流程和时限,效率大幅提升:
1. 提交申请:线下可以直接去办公点,线上通过社区公众号、居民群反馈就行,不用反复跑。
2. 处理时限:一般事项7个工作日内出结果,复杂事项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期间会实时告知进度,不会让你一直等。
3. 结果反馈:处理结果会书面告知申请人,涉及公共利益的比如物业收费调整、公共设施改造,还要公开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如果对结果不满意,也有明确的维权路径:先向居务监督委员会投诉,或者直接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申请复核;发现村居组织有违规行为,比如不公开账目、越权办事,可拨打12345政务热线或通过当地政务平台举报,相关部门必须依法处理。
五、新亮点:这些变化直接惠及老百姓
这次两部法律的修订,有几个新亮点特别值得关注,都是针对大家的高频需求:
1. 特殊群体有了专属保障: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村居组织都要设立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以前靠“自愿帮扶”的事,现在变成了法定职责,确保老年人、留守儿童、困境妇女不会被忽视。
2. 物业纠纷有了“第一责任人”:城市居民遇到物业问题,不用再直接跟物业扯皮,居委会是法定调解主体,还能指导成立业委会,要求物业公开收支明细,调解协议受法律保护,一方不履行可申请司法确认。
3. 农村集体资产更安全:明确了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未设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子,村委会可依法代行职能,避免集体资产无人管理或被随意处置,保障村民的财产权益。
4. 居民话语权更足:社区或村里的重大事项,比如公共设施改造、管理规则制定,必须经居民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才能实施,还能通过线上渠道提意见,行动不便的老人、上班族也能参与决策。
六、避误区:这3个常见误解要理清
1. 误区一:村居组织能决定征地补偿款怎么分?其实不能,征地补偿款的分配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章程制定方案,村委会只能协助执行,没有最终决定权。
2. 误区二:找居委会就能办社保?不对,社保缴费、待遇申领要找人社部门或其经办机构,居委会只提供政策咨询和材料指导,不能直接办理。
3. 误区三:只能线下找村居组织办事?现在多数村居都开通了线上渠道,比如社区公众号、政务APP,可先咨询再跑腿,节省时间。
七、总结:基层治理更规范,老百姓更省心
这次两部组织法的修订,核心是“权责法定、流程简化、监督有力”,让村居组织从“凭经验办事”变成“按规矩办事”,也让老百姓办事有方向、维权有渠道。
对农村居民来说,集体资产、宅基地、养老帮扶等事项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不用再担心“说了不算”;对城市居民来说,物业纠纷、社区服务有了更高效的解决路径,不用再陷入“扯皮僵局”。更重要的是,法律强化了民主监督,村居事务公开透明,每一位居民、村民都能参与到基层治理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事自己管”。
2026年1月1日法律正式施行后,各地会逐步落实相关规定,大家如果不清楚具体政策,可拨打12345政务热线咨询,或查看当地民政部门、街道办、乡镇政府发布的解读文件。基层治理越规范,咱们的生活越安心,这些变化最终都会落到实处,让大家办事更省心、权益更有保障。如果身边有家人朋友还不知道这些新规矩,不妨把这份指南转发给他们,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办事路径,一起享受更规范的基层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