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次很刚。面对断章取义的抹黑,他在微博上火力全开,晒出证据直面争议,彰显了小米对安全的重视。
11月16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罕见爆发。面对近期网络上关于“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的质疑,雷军连发多条微博,直接回应争议。
“在去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我在谈产品定义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雷军反问的同时,附上了2023年和2024年强调安全的多条旧微博截图,用事实回应种种断章取义。
01 谣言风波:一句话如何被断章取义
事情源于去年4月雷军的一次采访。当时他在谈产品定义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同时他也多次明确强调“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
这段内容最近被一些人断章取义,曲解成“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在网络上引发争议。
随着抹黑言论越来越离谱,雷军不再沉默。11月16日,他选择在微博上强硬回应,转发了2023年底到2024年初的旧微博,条条都在强调安全。
面对网友“可惜很多人断章取义啊,说小米汽车好看比安全重要”的评论,雷军直接回应:“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而针对另一位网友指出的断章取义现象,他更直言:“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02 安全实力:小米汽车的安全标准到底如何
从雷军晒出的证据看,小米汽车在安全上确实下足了功夫。
2023年12月,雷军就表示小米SU7按照最严苛标准设计,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与铝占比超90%,最高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高达51000Nm/deg。
电池安全方面,小米自建电池包工厂,采用14层硬核物理防护、17层高压绝缘防护等行业领先技术。
小米SU7的三大安全标准更是瞄准国际顶尖水平:满足C-NCAP2024版五星标准、E-NCAP2023版五星标准以及C-IASI 2023版的3G+优秀安全标准。
2024年1月,雷军曾明确表示:“安全高于一切。” 这些事实无疑让“重设计轻安全”的质疑不攻自破。
03 背后暗流:为何小米汽车频遭抹黑
小米SU7上市后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对同级竞品形成了竞争压力。此后,网络上开始出现针对SU7的负面声音。
既有“重设计轻安全”的质疑,也有对个别车主操作失误引发事故的过度炒作,甚至出现“绿化带战神”这类负面的标签化评价。
雷军曾直言,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之一”,并呼吁全行业一起抵制黑公关和水军。
理想汽车也遭遇类似情况。理想i8上市时,有自媒体通过隐瞒操作、剪辑视频,编造i8续航虚标的结论。更过分的是,某平台曾在7小时内密集推送45条同质化视频,把个别理想车主的不文明行为上升到“所有理想车主素质差”的群体标签。
水军攻击已成为行业公害。一条黑评最低才几毛钱,却能撬动上百万损失,而最终受伤的是车企、普通车主和真正想买车的消费者。
04 行业反思:新能源汽车竞争不应偏离安全本质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安全体系与品牌信任的较量,而非参数的比拼。
随着电动车和智能汽车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不仅限于外观和性能,更加注重安全性。小米作为科技公司,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积累,使其在汽车设计上具备独特优势。
然而,安全永远是汽车产业的底线,而非可被营销话术覆盖的加分项。
工信部今年密集出台的动力电池新规、智能驾驶命名规范,恰恰直指行业痛点——任何忽视安全体系沉淀的企业都难以长远发展。
判断一辆车安全不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查看权威碰撞测试成绩和车主长期反馈,而非听信网络传言。
今年5月,雷军曾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当时小米SU7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波让他不得不暂停会议与社交互动。而今天,雷军选择直面争议。
新能源汽车战场从不缺少竞争。对小米而言,这次风波也是一个转折点——将“安全高于一切”的口号,转化为贯穿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的体系化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