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史主生
【核心提示】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核心主线,将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严密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系统性、高效地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显著效能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系统性思维为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整体规划与协同推进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与最终归宿在于服务人民,因此必须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保障数字包容性、激发公众参与活力置于核心位置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前瞻性战略布局锚定城市发展新坐标,将“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工作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等等。这些部署以全周期服务理念重构城市运行逻辑,突出精准服务导向与即时响应治理思维,将群众体验感作为衡量城市智慧化水平的核心标尺,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应用向治理效能转变。
夯实党建引领基石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核心主线,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严密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系统性、高效地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显著效能。具体而言,需着力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与活动载体,例如,在智慧平台运营、数据治理、重大项目等关键领域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或党建联盟,打破传统地域限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丰富党组织活动载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党建平台,提升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覆盖面;持续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升党组织在复杂城市治理环境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力,使其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要纵深推进党建工作与智慧城市数据整合、平台运营、场景应用、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各项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链条,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打造红色物业、引领智慧社区等方式,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方向前进,真正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系统性思维为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整体规划与协同推进建设。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与长远目标,深入剖析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及民生痛点,据此制定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与行动路线图。其次,必须强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融合与统一承载能力,统筹规划并超前部署城市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同步建设与深度耦合,确保“万物互联”拥有坚实的实体基础和高速的数据通道。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级的统一数据中枢平台,打破部门壁垒,通过强有力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和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整合分散在公安、交通、城管、医疗、教育等各部门的数据孤岛,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的依法、有序、安全开放共享与融合应用,并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智慧城市治理新生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创新
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普惠、便捷、高效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要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引擎,深度驱动公共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普惠化方向转型,重塑市民体验。在教育领域,要依托云计算构建弹性可扩展的国家级在线教育资源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通过AI算法进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与精准资源推送,有效破解地域和校际资源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智能匹配与按需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医疗健康领域,要重点推进5G+远程诊疗平台的广泛应用,使上级医院专家能实时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高清会诊指导;同时,要深度集成AI辅助诊断工具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升基层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与效率,缓解看病难问题,并基于居民健康大数据构建疾病预测与主动健康管理模型,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在城市治理方面,要构建“城市大脑”等城市级智能运营中心,通过强大的数据中台能力,实时汇聚并融合来自交通探头、环境传感器、物联设备、政务系统、社交媒体等多维异构数据流,利用AI算法进行深度挖掘与模式识别,实现对城市交通态势、环境质量、公共安全、能源消耗、应急事件等关键运行指标的实时全景监测、智能分析与动态预警。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与先决条件,全面、先进、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亟待加速构建。首先,要前瞻性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力推进5G网络的深度覆盖与性能优化,尤其在城区热点、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及重点公共场所部署毫米波、微基站等,实现超高速率、超低时延、海量连接;规模化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合理规划布局核心云数据中心与边缘计算节点,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实时处理与低延时响应的需求,并积极探索液冷、余热回收等节能降碳技术;大规模部署传感器、智能表计等物联网感知终端,形成覆盖城市运行核心要素的全域感知神经网络。同时,要加速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迭代升级,对能源系统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升级,整合集成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监控、需求侧响应系统,实现电能的精准计量、动态调配与损耗优化;对水务系统实施智慧水务建设,通过安装智能水表、管网流量传感器、水质在线监测仪,结合AI算法实现漏损精准定位、供水科学调度、水质安全预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交通、管廊、照明等基础设施也应嵌入智能芯片与通信模块,赋予其“感知-传输-分析-响应”能力。同时,还要构建立体化、主动防御型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数据主权、系统稳定与公民隐私安全无虞。要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安全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治理等上层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连接+感知”支撑底座,并赋能城市实现全域感知、精准映射、智能决策的数字孪生运行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参与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与最终归宿在于服务人民,因此必须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保障数字包容性、激发公众参与活力置于核心位置。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数字素养全民提升计划,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通过社区银发数字课堂、职业院校嵌入式技能培训、图书馆公益数字工坊、在线开放课程等多种普惠性渠道,系统性地普及从基础操作到高级应用的数字技能;聚焦弱势群体,开发简易操作界面,设立线下数字驿站提供一对一帮扶,并探索数字伙伴志愿机制,切实消除数字鸿沟,确保智慧成果全民共享。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线上民意征集平台、社交媒体互动等渠道广泛听取民意,创新性引入“参与式预算”“智慧社区规划工作坊”“数字孪生城市模拟平台公众体验”等深度参与形式,让市民在智慧项目规划、建设、评估的全周期中拥有实质性话语权与共建空间,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精准锚定民生痛点、响应真实诉求、体现人民意志。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