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0岁的杨振宁在南开大学演讲时,突然掩面哭泣,因为他看到了幻灯片中与母亲的一张合影,杨教授哽咽到:那是母亲和我最后一次过春节的合影。
世人常提及他的婚恋,大家比较熟知的是他的两任妻子,但是在他的人生中,起到更大影响的是他的母亲罗孟华,却少有人知,塑造他精神底色的是这位“旧式”女子,母亲罗孟华仅上过私塾,却在杨振宁10个月大时,便接过了丈夫留美后的教养重任,两三岁时就每晚给他读《二十四孝》的故事,4岁时就教他识得3000多字,为其学识打下了最初的根基。
![]()
抗战岁月里,全家7口仅凭微薄薪水生计,杨振宁坦言母亲的这种坚强是我做不到的,这是《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记录的几个和母亲有关的故事,他说:我的母亲是一个“旧式”的妇女,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可是,有一些“旧式”的妇女的美德,她的个性是很坚强的,她能够坚持,这是我不能够做到的,在抗战的时候,我们一家7个人,生活非常之困苦,完全是靠我母亲拿我父亲的很少的薪水,支持了全家的生活。
我想我跟我母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是一个绝对的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个关系使得我们之间是没有任何复杂的感情,这个我看年轻的几代包括在国内的,尤其是在美国的没有达到这个地步。
杨老用冷静的方式说母亲,却让我流泪,杨老说话很利索,不拖泥带水,谈及他的母亲一直带着笑意,甚至是一种孩童式的崇拜依赖,他童年时期一定很幸福,他说和母亲之间是绝对的信赖,这是很多人达不到的。他衰老的躯壳里好像住着一个年轻人,从声音,眼神,思想,都感觉很年轻。
母亲在逆境中的坚强品质,或许是杨振宁在面对科研中无数失败和挑战时,最深层的精神底色!这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女人,他的母亲只是生在旧时代,读书少,否则绝对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
特别理解他说的“旧式”妇女的坚强,我奶奶就是这样的妇女,想到她辛苦操劳的一生,我很伤心。我奶奶瘦小的身体,裹脚小老太太,却带大了7个子女,从来不喊累,到后面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都还是很节俭。老一辈的女性真的特别坚韧又能干,尤其是农村生活的妇女,山上砍柴,下地种田,能担上百斤的重物,养育好多个小孩子,家务一样不落下,可惜是生在以男为尊的时代。
其实杨振宁很幸福,身边一直都有爱他的家人,如果他父亲留美出国,结局就不一样了,毕竟他父亲帅气,国外博士毕业,母亲私塾只读3年。他的父亲如果真抛弃他母亲,他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安定了,而且他的性格也不会这样了。
杨振宁对母亲感情很深,他父亲也很尊重母亲,影响了儿子,杨老对母亲很尊重,很理解她的不容易,也影响他对妻子的态度,后来他对两任妻子都很尊重。
我觉得以前的私塾教的都是大智慧,正是现在教育没有的,现在教的都是技能,不教做人做事。先育人,年龄越大越有力量,现在是年龄越大越心空,现在的人心是空的,是教育的缺失。
![]()
杨教授,是一个即理性,又拥有丰富情感的人,他真的是一个至情之性的人,这段时间越看他的视频越爱他,也让我的爱国心越来越强,相信很多人受他影响,也会越来越善良越来越爱国。
以珍贵历史料为基础,以时间为序,勾勒出杨振宁先生的百年科学之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生平,更是一场生动的科学教育,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精神,基友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也有回归人文本源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