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日更的第45天。
最近看到一个京东物流员工的爆料,心里像是被堵了一块石头。
不是因为他说的有多新奇,而是因为它太真实,真实到每个打工人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未来命运的倒影。
“35岁前没爬到中层,或者没找到视你为嫡系的领导,就注定要迎来那些‘第一次’:第一次背C,第一次被辞退……”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后面那句:“你还是你自己没有变,但是这个世界对你的态度却变了。”
![]()
这哪里是职场瓶颈,这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系统性清退”。
你忽然发现,过去赖以生存的所有信念,都在一瞬间崩塌了。兢兢业业成了“不够灵活”,按时交付成了“缺乏突破”,不争不抢成了“没有进取心”。你像一头在田里耕作了多年的老黄牛,突然有一天,主人觉得你吃草太多,跑得太慢,开始打量起你的剩余价值。
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的“性价比”被重新定义了。公司不是家,而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它永远在计算:一个年薪四十万、有家有口、不能连续熬夜的中年人,和两个年薪二十万、无牵无挂、能随时加班的年轻人,哪个组合更能产出、更好管理。答案,冰冷而现实。
那些被优化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画像:他们专业、可靠、沉默。他们相信专业主义,认为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价值。他们不屑于钻营,以为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能安稳到老。他们错把平台的稳定,当成了自己能力的永恒港湾。
可平台的逻辑是增长,是效率,是不断的换血。
当你这滴血的输送氧气效率开始下降,你就是那份“优化名单”上的一个数字。没有人会再来跟你讨论你过去十年的功勋,他们只看你未来三年还能不能更“高效”。
所以那位员工给出的解决方案,听起来如此刺耳,却又如此现实——要么拼命往上爬,要么找到一棵大树紧紧抱住。
但这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精致的投机者,或者一个成功的附庸?
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更彻底的思维觉醒。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于我们没有爬上管理岗,而在于我们相信了“只有爬上管理岗才能安全”这个唯一的剧本。
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被设计好的陷阱?
这个陷阱巧就巧在,它做了一个伪命题,它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晋升,在于被认可,在于在一个庞大的系统里谋得一席之地。它让我们把最宝贵的年华,投入到一场内耗严重的军备竞赛中,直到青春耗尽,然后被规则一脚踢开。
那位爆料者说,除了那两条路,“别无其他”。我想,或许还有第三条路。
那就是,在还没有被系统判定为“冗余”之前,主动地、清醒地,为自己构建另一套生存系统。
别再相信“稳定工作”的神话。你的稳定,不应该建立在任何一个组织的仁慈之上。把你的兢兢业业,分一半用来经营自己;把你的不争不抢,转化为对自身技能的极致打磨。让你这个名字,比你在那个职位上所做的工作,更值钱。
是时候,换一把属于自己的尺子了。
衡量你价值的,不应该是那张绩效考核表,而是你离开平台后依然能带走的技能、口碑和选择权。那些被优化的中年人,不是失败者,他们是这个时代转型阵痛的承受者。他们的经历,是一声刺耳的警报。
别再问“如何避免被优化”了。真正的问题是:当优化必然来临,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成为一个无法被轻易“优化”掉的人?
那个世界对你态度的转变,不是对你个人的否定,而是对你过去所信奉的那套单一生存哲学的最终审判。判决书已经下达,是时候上诉了——不是向那个系统,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
毕竟,生活的可能性,远不止一条窄路。
看到这里,其实评论区更精彩!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此刻的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点赞关注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