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设不仅是城市的“伤疤”,更是基层治理的“硬骨头”,这些违建往往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在治理违建时,如何既能“精准”治理,又不乏“人情温度”?最近,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就在开展拆违工作,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这个主动前来帮忙的居民,不是社区的热心志愿者,而是这处违建的当事人,老杨。
老杨
一开始我真不想拆,拆的是我的家。这个地方也就六七平方米,做饭和卫生间在这个地方。
虽说心中有很大的不舍,但老杨的手一直没停下。老杨说,拆的这处违建,不仅是他的“家”,也是他二十年来一点点垒起来的生活。敦化路街道执法中队的中队长王鹏飞第一次来的时候,老杨连门也没让他进,电话也不接。
老杨
城管在我印象中,没大有什么好印象。
从闭门不见到主动帮忙,拆违“大反转”的背后,是执法人员的锲而不舍与将心比心。十几天的拉锯中,王鹏飞的电话一次次在老杨那里响起又被挂断。从最初的拒接,到电话亮起屏能多看几秒,再到终于愿意含糊地应上一声,这微妙的转变背后,是王鹏飞几十通电话、一次次硬着头皮的登门拜访与一句句不厌其烦的政策讲解。电话里,从长久的无言沉默,到偶尔一声叹息,再到终于能坐下来商量解决办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固执的老杨终于被他磨软了心肠,不仅向他敞开了心扉,更把这位中队长当成了可以托付的亲人。
老杨
我一开始半信半疑,王队天天打电话催我,方方面面都替我想得很周到。
王鹏飞
我们不能只看违建,还要了解产生违建的前因后果,我们伸手帮他一把,也许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比单纯的完成拆违任务,我觉得是更有意义的。
了解到60多岁的老杨不识字,又没有固定工作,一直以来住在楼顶的阁楼里,王鹏飞决定当老杨的“代办员”,一次次陪他整理材料,并开车送他去社区办低保手续。
这段时间,王鹏飞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边帮老杨办理低保和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一边给老杨规划好后面的每一步,为老杨准备好临时住所,将一个临时的移动卫生间安置妥当。只为让老杨的生活,在违建被拆除后,也能平稳过渡,不断档。
王鹏飞
老杨,咱那个公共租赁住房的资料,南宁路社区那边和你联系没有,你像咱家里的户口这些东西你都准备了没有。
王鹏飞
法律的刚性必须坚持,但是执法的温度也不能缺失,我们希望每一次执法都能成为一次与群众的沟通,一次温暖的传递,手中的执法权来自人民,更要服务于人民。
这一刻,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拆违,更是一场温情的交接——从对抗到信任,从六平方米的围挡,到一方人心的明亮。这不是一个执法的终点,而是一座桥的起点。桥这头,是法律与秩序,桥那头,是人心与温度。
当执法带上温度,当管理注入关怀,就能在拆除违建的同时搭建起一座通往民心的桥梁,做到拆违不拆心,执法更有情。有些力量,不来自职权,而来自一低头、一弯腰的温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