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北京钓鱼台的树荫浓得像要滴出水来。意大利记者追着邓小平抛出一句几乎所有外国媒体都好奇的问题:“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会不会有一天被摘下来?”邓公停下脚步,目光掠过远处的碧空,只答了七个字——“永远要保留下去”。这句话后来被多家通讯社全文转发,与“改革”“开放”一并登上当年的国际头条。
当年的画面,只是整个历史横截面的一瞬。时间若往前拨动,1927年8月7日那个闷热的武汉夜晚同样值得记录。彼时的邓小平刚满二十三岁,第一次在中央紧急会议上见到毛泽东——会议室一盏悬灯摇曳,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让年轻的邓小平心里狠狠一震。两人虽无寒暄,却在理念上一拍即合,从此联结起一条漫长而坚固的战友情、同志情。
1949年2月12日,北平庆祝解放的万人大会让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出现大型领袖肖像。为了那几幅六尺宽、八尺长的巨画,北平艺专整整熬了三个通宵。主笔董希文后来回忆:“冬风吹得笔都不听话,可也得咬牙干,画不好对不起城楼。”不少人误以为开国大典才是“第一次”,其实庆祝北平解放的那天,毛泽东、朱德、林彪等八幅画像已排成一列,堪称“破天荒且仅此一次的群像展示”。
等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画像的尺寸进一步放大——高度6.6米,宽度4.6米,一个鼻梁就比成人整张脸还大。画师遴选显得颇有意思:不必是最顶尖的艺术家,却一定得是体力硬朗的“耐力型选手”。理由很简单,面部铺色时常要攀高站梯三四小时,腰腿不硬根本吃不消。油料也讲究,后来定下由北京市制笔厂专供画笔,用“银珠红”调配肤色以减缓褪色速度。即使如此,在强烈日照下,一年仍要重新绘制一次。
1952年,邓小平结束大西南的整顿返京,开始与毛泽东并肩处理中央工作。一起办公,一起商量政策,两人关系更进一步。毛泽东有一次同赫鲁晓夫闲谈,直言“接班人第一是刘少奇,第二就是邓小平”,态度坦然。再往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后期的国内建设,各大战略节点都能见到邓小平执行毛泽东决策、并且加速落地的忙碌身影,这也为后来那句“永远要保留下去”埋下情感与理性双重伏笔。
外界常好奇,巨幅画像为何偏偏要换上八次?一来技术在进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铅白与土红很快暴露出耐候不足的问题,六十年代改用进口钴料,到了七十年代,国产高级颜料“银珠”问世,褪色速度才算真正被拖慢。二来形象也在微调。2004年那次换画,参与者葛小光将头部线条略微下沉,让整幅像显得更亲和;肩头新增的自然褶皱,则让衣料不再僵硬——这种小幅度调整暗合“与时俱进”的气息,却始终保持核心神韵不变。
![]()
不少参观者会留意,画像背面有一条长长的轨道。每年国庆前夕,新画卷就沿着轨道被缓缓推到城楼前,旧画卷则退回里间存放。整个过程安静无声,只需十几分钟。极少有人知道,按惯例,旧画卷从不外流,妥善密封于库房,两位画师与警卫员共同签字后才算“封卷完毕”。这套程序延续至今,毫厘不差。
有意思的是,1980年那场采访后,国外舆论一度将“永远”解读为“个人崇拜延续”。可同年发布的《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在强调“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两条信息看似矛盾,实则互补——悬挂画像是对缔造者的国家级纪念,而如何评价毛泽东,同样必须遵循历史逻辑。换言之,城楼上的巨像与拨乱反正的政策同时存在,本身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形象与文本并行”的写照。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1927年的那次相识,就没有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的攻坚,也不会有改革年代对毛泽东正确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补充一句较少被引用的阐述:“历史要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但人民的感情同样需要有象征。”这恰是那幅画像能“常换常新却永不褪场”的逻辑核心。
![]()
2024年,城楼前依旧人潮如织。游客对着画像举起手机,光线透过镜头折射在毛泽东那双深邃的眼睛上,仿佛还能看到半个世纪前的烽火与理想。至于那七个字——“永远要保留下去”——不只是回答记者,更像一次庄严承诺:记住历史,也记住那些在历史中负重前行的人。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