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河北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一种极不光彩的方式上了热搜。
![]()
媒体曝光,该校班级群内赫然出现一则通知:“学校要求每班必须三人参加献血,抽签决定。” 随通知附上的,是一个写满全班姓名的转盘抽签视频——一场本应纯洁无私的爱心奉献,就这样被简化成了一场冰冷刺激的“命运轮盘赌”。
事件发酵,舆论哗然。学校的回应,则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更加经典的“危机公关”戏码。
校方迅速承认了“每班三人献血”的情况存在,但紧接着话锋一转,将其定性为:“个别班级不成文的做法”,并表示已“立即整改”。
好一个“个别班级”!好一个“不成文的做法”!
这轻飘飘的十个字,像一块万能遮羞布,试图将一场可能涉及全校的、系统性的指标摊派,巧妙地缩水为某个班级的“临时工”式失误。
我们不禁要问几个最简单的问题:
哪个“个别班级”的班主任,拥有如此大的魄力,敢自行制定一个“必须三人”的强制指标? 是班主任闲着无聊,自己搞了个抽签玩吗?
发布在班级群里的“学校要求”这四个字,是班主任凭空捏造,还是确有其事? 如果班主任假传圣旨,学校是否要追究其诬陷之责?
如此高度一致的“每班三人”要求,如果真是各自为政的“个别行为”,为何能像复制粘贴一样在不同班级间精准传递?
这一切的疑问,都指向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的答案:这又是一次熟练的 “甩锅”行动。
从“临时工”的冲动执法,到“外包人员”的违规操作,再到今天的“个别班级”的不成文做法……每当问题曝光,我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责任下沉”路径:将系统性的错误,归结为某个末梢的、个体的行为,以此保全整体的“清白”。
这套话术,公众早已审美疲劳。它消耗的不仅是公信力,更是我们对问题得以真正解决的信心。一句“已整改”,就想为事件画上句号,仿佛只要否定了“强制”,一切就从未发生。
我们必须指出:真正的症结,不仅仅在于最初的“强制献血”,更在于事后这种试图将错误“降格”、“孤立”的敷衍态度。 这是一种比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更可怕的官僚主义,因为它学会了“金蝉脱壳”,学会了用承认一个小错误来回避一个大问题。
今天,它可以为了完成献血指标而转动写满学生姓名的转盘;明天,它就可以为了其他“光荣任务”而牺牲学生的其他权益。今天,它可以把责任推给“个别班级”;明天,它就可以把锅甩给“个别学生”或“个别老师”。
我们关注的,早已不是那几袋血,而是那几个被“转盘”选中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体自主权被当成了什么?我们关注的,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哪所学校,而是这种“甩锅式”回应何时能休?
因此,我们不能让这件事的热度,止于一句“已改为自愿”。
我们必须持续追问:
所谓的“个别班级”究竟是哪个班?对其责任人将作何处理?
“学校要求”这个说法的源头到底来自哪一级的指令?
除了献血,学校在其他方面是否还存在类似的“不成文”的强制指标?
请别再让“个别班级”成为万能的背锅侠。每一次对敷衍问责的容忍,都是对下一项“不成文做法”的纵容。 唯有刺破“甩锅”的泡沫,才能让责任真正落地,让学生的权利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值得我们为之转发和追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