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微寒,歌声炽热。11月15日晚,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演奏厅内,一曲《船工号子》拉开了“歌从长江来——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川江号子表演和创作人才培训》汇报音乐会”的帷幕。
本次音乐会不仅是重庆市2025年度唯一获批的音乐类国家艺术基金人才项目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当代唤醒与致敬。
![]()
音乐会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从江畔号子到舞台艺术
“太阳出来照山坡呦!喊起那号子把船拖……”歌声一起,瞬间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纤夫拉船、号子震天的年代。川江号子,作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船工与自然搏斗的坚韧智慧,也记录着劳动人民最质朴的情感与生命张力。
整场演出以“扬帆起航”开篇,《朝天门起航》以雄浑领唱与磅礴合唱再现船工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十二月歌》的旋律随四季流转,唱出劳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博浪逐梦”篇章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光裕领唱的《纤痕落魂腔》,以其苍劲古朴的嗓音,将纤夫的生命印记深深烙入听众心间。
![]()
音乐会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魏培修指出,音乐会通过当代舞台语汇的精彩演绎,让川江号子这一承载民族记忆的非遗瑰宝,其内在生命力与时代价值被再度激活。
长江魂,青年声
新曲《船歌》既保留了川江号子的原生质感,又融入当代创作的细腻表达,唱出船工逐梦途中的执着与热忱;《川江回响》通过现代编舞与舞台语汇,赋予传统以诗意表达。
《哥哥撑船几漂亮》以活泼对唱勾勒川江岸边的质朴生活图景;《槐花四季开》则在粗粝劳动中挖掘柔软情愫;而《祝福三峡》《大江传歌》等作品,更以现代音乐语言传递对三峡的深情与对新时代的礼赞。
![]()
音乐会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学院派对川江号子的创新融合,让这门艺术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众姚子云和刘晓表示,“他们加入现代元素、音乐理论与技术内容,使演出既有传统的厚重,又有当代的活力。”
一场75天的青春接力
“这场音乐会来之不易,凝结着所有授课专家和学员们的汗水和智慧。”项目负责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颜芬表示,在75天的系统培训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专业院团、群文系统的30名学员,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传人亲授、采风寻访与实践传习,不仅掌握了川江号子的演唱技艺,更深刻领悟其作为“长江文化活化石”所承载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
![]()
音乐会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曹光裕对学员们的表现赞不绝口:“这场演出在保留传统号子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语汇与舞台表现手法,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完成从‘民间遗产’到‘舞台艺术’的美学升华。”
“川江号子的多面性在这场演出中尽数呈现,”重庆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黄猛评价,“既有拼搏的勇气、劳动的智慧,也有思乡的柔软与当代的创新。”(晏红霞、谢权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