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11月15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川江号子表演和创作人才培训”结项汇报演出——“歌从长江来”音乐会在西南大学上演。该项目系重庆市2025年度唯一获批的音乐类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颜芬担纲负责。
![]()
11月15日,西南大学,“歌从长江来”音乐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演出以《船工号子》拉开序幕,男高音歌唱家、重庆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姜明带领学员们用歌声将观众们带入船工在川江峡谷穿梭劳作之景。《朝天门起航》以雄浑领唱搭配磅礴合唱,开启了音乐会的第一篇章——“扬帆起航”。第二篇章“搏浪逐梦”深度刻画了船工的精神世界,其中,《纤痕落魂腔》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领唱。第三篇章“情牵川江”。第四篇章“勇立潮头”将演出推向高潮。
![]()
11月15日,西南大学,“歌从长江来”音乐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川江号子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拼搏的勇气、劳动的智慧、思乡的柔软、当代的创新,川江号子的多面性在这场演出中尽数呈现,演出既精准复刻了不同劳动场景的原始韵律,传递出船工与自然共处的生存智慧;又细腻捕捉劳作间隙的喜怒哀乐,展现硬汉外表下的质朴柔情。”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黄猛表示。
![]()
11月15日,西南大学,“歌从长江来”音乐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魏培修谈到,音乐会通过当代舞台语汇的精彩演绎,让川江号子这一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密码的非遗瑰宝的内在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再度激活。
![]()
11月15日,西南大学,“歌从长江来”音乐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
11月15日,西南大学,“歌从长江来”音乐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这场音乐会来之不易,凝结着所有授课专家和学员们的汗水和智慧!”项目负责人颜芬介绍,通过为期75天系统性的教学与表演创作实训,使这批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专业院团、群文系统的30名学员,不仅掌握了川江号子的演唱技艺,更深刻领悟到其作为“长江文化活化石”所承载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
![]()
11月15日,西南大学,“歌从长江来”音乐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