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日本前首相高市早苗抛出涉台分裂言论,声称“若中国封锁台湾,日本可能触发集体自卫权”。令人震惊的是,有民调显示82%的日本民众支持其相关立场。
这一幕并非偶然,翻开中日千年交往史,从唐朝白江口的海战到近代抗日战争的硝烟,日本每隔数百年就会挑起针对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战争,其觊觎大陆的野心从未因失败而消亡,反而在历史的循环中不断蛰伏、复苏。
近日朝鲜官方一场研讨会,更是无比准确对日本给出定性,那就是“千年宿敌”,同时强调必须让日本"千百倍地偿还血债"。
![]()
公元663年,朝鲜半岛陷入三国纷争,百济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攻灭后,其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援。
此时刚完成大化改新的日本,自认国力强盛,妄图借支援百济之名,将势力伸入朝鲜半岛,进而染指中国。
日本天智天皇派遣统帅安昙比罗夫,率领四万二千士兵、千余艘战船横渡黄海,抵达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与唐朝水军对峙。
![]()
当时唐军主帅是63岁的刘仁轨,麾下仅有战船170艘、士兵两万余人,兵力不足日军一半。日军统帅安昙比罗夫见唐军船少,轻蔑地对部下说:“我等争先,彼应自退”,认为凭借数量优势必能取胜。
然而日军战船多为沿海豪族拼凑的小型船只,船体简陋,且千艘战船挤在狭窄的江口,机动失灵。而唐军战船高大坚固,楼船高达五层,还配备了火油罐、强弩等先进装备,刘仁轨更提前在浅滩钉下暗桩,设下灯语通讯系统。
八月二十七日,日军率先发起进攻,千艘战船争先恐后冲向唐军阵中,却被唐军左右两翼包抄分割。《旧唐书》记载:“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日本书纪》也如实记载了惨败景象:“须臾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抽不得回旋”,日本大将朴市田来津被烧成火人,仍挥刀狂吼,最终坠入滚烫江水。此战日军战死、溺死过万,残余势力仓皇逃回日本。
![]()
战败消息传回日本,天智天皇惊恐万分,立刻在九州沿海修筑防御工事,生怕唐军乘胜东征。他派人向唐朝称臣,将国书里“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的狂妄表述,改为“倭国小臣谨拜”,还送亲妹妹到长安当人质,乞求“永为藩属”。
《旧唐书·倭国传》明确记载:“其王遣使献方物,因自言改国号日本”,这场惨败让日本暂时收敛野心,转而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制度,但觊觎大陆的种子,已深深埋入其历史记忆。
这是一次彻底的打服,日本老实了900年!
![]()
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立刻将侵略矛头指向大陆。
他在给朝鲜国王李昖的国书中直言:“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国,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公然要求朝鲜借道攻明,还狂妄宣称“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版图”。
被朝鲜拒绝后,丰臣秀吉于1592年4月发动“文禄之役”,集结15万8700名陆军、数万水军,分九路渡海入侵朝鲜。
![]()
日军凭借优势兵力,仅用19天就攻陷朝鲜王京汉城,一个月后占领平壤,朝鲜国王李昖仓皇逃往中朝边境的义州,派人向明朝求援,哭诉“若无大明援助,朝鲜必亡”。
明朝廷迅速判断“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万历皇帝下令出兵援朝,任命李如松为提督,率领辽东铁骑等五万大军驰援。
1593年1月,平壤之战爆发。李如松兵分四路,三面攻城、一面设伏,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凭借平壤城坚固工事顽抗。明军动用火炮轰击城墙,“炮火震天,砖石纷飞”,随后步兵架梯登城,与日军展开巷战。
此战明军大获全胜,斩首日军千余,收复平壤,日军被迫向南逃窜。《明史·李如松传》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
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调集14万大军入侵朝鲜,史称“庆长之役”。明朝陆续增兵至7万,与朝鲜军队联手抗敌。1598年11月,露梁海战爆发,中朝联军以战船数百艘包围日军舰队,焚毁日军战船百余艘,日军主力几乎被全歼,将领岛津义弘仅率少数船只逃脱。
就在此战期间,丰臣秀吉病逝,临终前仍执念于侵华大业,遗命“勿使我军撤回”,但群龙无首的日军最终只能仓皇撤退。《明史·日本传》记载:“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
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日军虽未攻入中国本土,却暴露了其清晰的侵华路线图: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迁都北京,让日本天皇移居宁波。撤退时,日军疯狂掠夺朝鲜的工匠、书籍、农具和山川地图,将失败的教训转化为下次侵略的“准备”,其野心在战败后再次蛰伏,等待下一个崛起的时机。
![]()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增,将“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894年7月,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其战时大本营制定了明确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占领朝鲜,消灭北洋海军;第二阶段登陆渤海湾,与清军决战于河北平原 。
战争初期,日军在丰岛海战中偷袭清军运兵船,随后在陆战中占领朝鲜平壤。1894年9月,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外激战。
日军凭借舰船航速快、火炮射速高的优势占据主动,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旗舰“定远舰”遭日军围攻,下令开足马力撞击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
此战北洋水师损失五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虽有损伤,却掌握了制海权。
![]()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日军挨家挨户搜杀,上至白发老人,下至襁褓婴儿无一幸免,死难者达2万余人,仅留下36人负责收尸。
当时的西方记者目击了这场惨剧,在报道中写道:“街道上堆满了尸体,有的被砍头,有的被肢解,海水被鲜血染红,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勒索赔款2亿两白银,强行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额外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占领台湾后,日本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民众说汉语、祭祖先,强迫学习日语、改用日本姓名,妄图切断台湾与中国的文化联系。甲午战争的胜利,让日本的侵略野心急剧膨胀,此后不断加紧对华扩张,为全面侵华埋下伏笔。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诬陷中国军队所为,随即向东北军发起进攻,仅四个多月就占领中国东北全境,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扶持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疯狂掠夺煤炭、钢铁等战略资源,仅在东北就偷运煤炭2亿多吨、钢铁1000多万吨。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挑起事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日军对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30余万人惨遭杀害,婴儿被挑在刺刀上取乐,孕妇被开膛破肚,南京城沦为人间地狱。当时的国际红十字会、外国记者等留下了大量证词,成为日军暴行的铁证。
![]()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实施“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在华北等抗日根据地制造了无数无人区。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在东北建立731部队,用中国平民、战俘做活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犯下反人类罪行。
1938年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妄图另建傀儡政权灭亡中国;同年11月,第二次近卫声明再次叫嚣“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他崩溃为止”。
这场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但诏书中仍未使用“投降”一词,反而称战争是“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对侵略罪行毫无反思。
战后,日本极右翼势力长期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甲级战犯、篡改历史教科书,其侵略野心从未真正熄灭。
![]()
从663年白江口之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从丰臣秀吉“迁都北京”的狂言到高市早苗的涉台谬论,日本对朝鲜半岛和中国的觊觎,跨越千年从未改变。
白江口战败后,日本用九百年时间积蓄力量,再次发动万历朝鲜之役;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加速扩张,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如今,在和平宪法的外衣下,日本极右翼势力抬头,涉台言论频出,82%的民调支持率更是敲响了警钟。
《旧唐书》记载的白江口“海水皆赤”,《明史》描述的朝鲜战场“尸横遍野”,《马关条约》留下的国土沦丧之痛,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这些不是冰冷的历史文字,而是中华民族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日本的野心,从未因失败而消亡,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今天,当高市早苗抛出涉台言论,当日本民众对分裂言论表现出高支持率,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日本千年以来的侵略史告诉我们,对这个从未真正反思侵略罪行的邻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