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6日,当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社交媒体抛出“巴勒斯坦国不会建立”的强硬声明时,中东地缘政治的火药桶再次被点燃。这位防长不仅划出“赫尔蒙山安全区”红线,更放言要彻底拆除加沙地道、解除哈马斯武装,甚至为国际部队划定“接管区”。这场看似军事层面的表态,实则撕开了巴以冲突背后更复杂的权力博弈与历史积怨。
一、以色列的“安全执念”:从军事逻辑到政治宣言
![]()
卡茨的声明绝非临时起意。自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数万人伤亡,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灾难”的谴责声浪日益高涨。此时抛出“拒绝建国”的论调,本质是以色列安全焦虑的极端化表达——从“消灭哈马斯”到“瓦解巴勒斯坦建国基础”,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绝对安全”展开。
但这种逻辑存在致命漏洞:历史反复证明,军事压制无法消弭民族诉求。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通过五次中东战争扩大领土,却始终未能解决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如今卡茨的“非军事化”方案,本质是将加沙变成“露天监狱”的升级版,这种以牺牲他者安全换取自身安全的做法,只会催生更激烈的反抗。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没有和平计划的安全架构,终将沦为沙堡。”
二、国际社会的“两国方案”困局:从共识到行动的鸿沟
![]()
与以色列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社会对“两国方案”的共识正在强化。今年9月,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10个欧洲国家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加拿大等传统盟友也调整立场。这种转变背后,是西方对“单边主义”的反思——当美国在安理会多次否决巴以停火决议,当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引发全球抗议,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继续偏袒以色列,将付出道德与战略的双重代价。
但共识转化为行动仍困难重重。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大盟友,至今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甚至在联合国投票中动用否决权。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大国博弈往往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而中小国家的集体发声,在权力政治面前仍显无力。
三、巴勒斯坦的“建国之路”:从宣言到现实的距离
![]()
巴勒斯坦1988年宣布建国,已获138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但其“国家实体”地位始终名不副实。以色列通过定居点政策蚕食约旦河西岸土地,通过封锁政策孤立加沙地带,将巴勒斯坦领土切割成互不连通的“飞地”。这种“事实占领”状态,使得“两国方案”中的“1967年边界”原则沦为空谈。
更严峻的是,巴勒斯坦内部派系林立。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主导加沙地带,双方在建国路径上存在根本分歧。这种分裂不仅削弱了巴勒斯坦的谈判筹码,更让以色列得以“分而治之”。卡茨声明中“解除哈马斯武装”的威胁,正是利用了这种内部矛盾,试图将巴勒斯坦问题简化为“恐怖主义”问题。
四、中东的“新平衡”:从对抗到共存的可能性
![]()
尽管局势严峻,但中东地区正出现微妙变化。沙特与伊朗复交、阿拉伯国家联盟推动巴以和谈、土耳其与埃及关系缓和……这些迹象表明,地区国家正尝试摆脱“代理人战争”陷阱,探索共存新模式。对以色列而言,这种趋势构成双重挑战: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度可能下降;另一方面,若以色列继续拒绝妥协,可能被排除在地区合作框架之外。
卡茨的声明,本质是以色列对这种变化的应激反应。通过强化军事存在、否定建国可能,以色列试图维持“中东唯一军事强国”的地位。但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无法带来长久安全。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这些突破均始于双方放下部分诉求、寻求共同利益。
结语:和平需要勇气,而非强硬
![]()
卡茨的声明,暴露了以色列安全思维的短视性。将巴勒斯坦问题简化为军事问题,将建国诉求等同于恐怖主义,这种思维模式只会让冲突循环往复。国际社会推动“两国方案”的努力,不是对以色列的“施压”,而是为双方提供体面退出的台阶——巴勒斯坦获得尊严与主权,以色列获得承认与安全。
真正的强者,从不惧怕和平。当以色列的炮弹继续落在加沙的医院与学校,当巴勒斯坦儿童的童年被战火吞噬,这场冲突的代价,早已超出任何一方的承受范围。或许,是时候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用政治智慧而非军事力量,为这片土地寻找真正的出路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