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风似冰,宫漆如墨。
公元前697年,龙塌之上,垂垂将挂的东周第二任老大桓王进行每个帝王必须进行的剧本——托孤。
不同的是,他托付的不是即将上位的周庄王姬佗,而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姬克。
周桓王用他那已经流不出泪却能感动人的双眼紧盯执政卿周公黑肩:我把克儿交到你手里,善待他,让他幸福,别让他受到危险。
听到黑肩泪流满面的允诺后,周桓王长舒一口气,再没能回过气,挂掉。
周庄王姬佗上位。
人永远不要安排身后事,周桓王的托孤,周公黑肩不但没把姬克照顾好,反而使姬克成了政治逃犯,他自己丢了小命。
公元前694年,就是周庄王上位第三个年头,周庄王以周公黑肩准备政变杀掉自己拥立弟弟姬克为由,砍了黑肩,姬克逃往燕国结束。
但这是一桩冤案,《左传》:周公欲弑状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简单的一个“欲”只是思维动向不是行为动作,辛伯告了密,周庄王就干掉了黑肩。政治斗争中,使用莫须有的方法关键性理由是你准备要我的命,出于保护自己要你的命,属于触发预警,隐患处理。
背后实质是皇权对臣权的一次打击。
开始整个故事线,时间跨度很长。
周朝权力架构顶端是周王和两个辅佐的卿士,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这两个卿士可以是朝廷大臣也可以是地方诸侯。
鼎鼎大名的周公旦就是这个角色,西周时期周天子还有掌控天下的话语权,周公旦既想保证在朝廷的权势,也要掌控封国鲁国,于是就让大儿子伯禽回到鲁国,二儿子君陈在都城接任自己,门阀世族们后来数千年封建王朝都沿用这种外有强藩内有权臣的模式。
周公黑肩就是周公旦二儿子君陈的后代。
还是那句话,人永远不要安排身后事。后来周公家卿士被取代,鲁国也成了鱼腩弱国,今天被齐国揍,明天让楚国捶。
周平王时,两个卿士都是诸侯,虢国国君林父和郑国国君郑庄公。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挂了,周桓王上位,这货特别烦虢国国君林父和郑国郑庄公,想把权力抓回来。
矛盾爆发的具体形式是战争。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与郑庄公打了一仗,这是周天子权威衰落的重要标志,周桓王被射了一箭,肩膀滋滋冒血,大败而回。
把天子给揍了,郑庄公这卿士当不下去了。对周桓王来说,无论胜利失败,反正目标达成,周公黑肩取代郑庄公,成为卿士。
公元前703年,虢国国君林父和大夫詹父闹矛盾,闹到周桓王这里,周桓王认为这是搞掉虢国国君卿士位置的最佳时机,判定詹父有理,并派兵攻打虢国,虢国国君跑到虞国,至此,周平王留给周桓王的政治资源全部下线,周朝只剩黑肩唯一一个卿士。
所以,周桓王临挂掉之前,只能把最喜欢的儿子姬克托付给黑肩。
到黑肩被周庄王干掉的公元前694年,黑肩作为唯一卿士已经十三四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干了十几年,新皇帝对黑肩定位只能是俩字:权臣。
和老爸周桓王打击郑庄公和虢国国君林父一样,周庄王也要这么干,所以杀黑肩赶跑姬克自己导演的一出莫须有冤案。
说冤案是因为黑肩没干掉周庄王的动机,欲弑君的头衔是周庄王给硬安上的。从政治形势、利益角度和事实情况来说。
周桓王对黑肩的“托孤”是照顾好姬克,不是让姬克取代哥哥当老大。即使黑肩想拥立姬克,最佳时机是周桓王刚刚挂掉,政局混乱时候,而不是周庄王都干了三年,政局日趋稳定才想着动手。
干掉周庄王对黑肩利益并不大,相反可能损坏他的利益。
即使干掉了周庄王拥立姬克上位,黑肩也不可能篡位更升一级,他还是那个权臣。并且弑君这事儿名声不好,万一出个爱管闲事的诸侯出来闹事,黑肩真是不好善后。
所以黑肩并不想干掉周庄王,周庄王是切切实实要干掉黑肩夺回权棒。于是就用弟弟姬克这个先王托孤宠子的招牌陷害给黑肩。
事实情况,政变弑君,肯定要有计划有支持者,周庄王粉碎“阴谋”后会牵连一大串的同谋,但黑肩的欲杀庄王事件结局就是黑肩挂了,姬克跑了,后续没了。
也就是说黑肩就没这个准备。
至于告密的辛伯,每个地方都有这种讨好领导不分皂白诬陷他人的人,还会整日装出一副正义满满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