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有用,有时求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你好,我是小卿
♥️愿你生活有光,向阳生长。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七八十岁时,躺在病床上时,脑子里会在想些什么?
那你知道伟大的科学家达芬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想什么吗?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笔记里,写下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一定要搞清楚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形状。”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愣住了。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不想着财产分配,不担心身后事,却对啄木鸟的舌头念念不忘。
可见,这位伟人的好奇心有多强!
0 1
![]()
我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但达·芬奇是“好奇到死”。
这位67岁离世的老人,临终前还在笔记本上画着几何题,最后写下的字是“汤要凉了”——大概是佣人在催他吃饭了。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
二十多岁就开始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三十岁就觉得人生差不多定型了,四十岁就开始念叨“老了老了”……
和这位临终还在研究啄木鸟舌头的老人相比,到底是谁更年轻?
《达芬奇传》这本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我们应该小心,不要因为长大抛弃了我们的纯真初心,也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如此。”
作者说不能抛弃我们的初心,意在告诫我们,无论年纪多大,都不要丢掉自己的好奇心。
0 2
![]()
达·芬奇这辈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超级斜杠老年”。
即便身兼数职,他也能在各个领域都能做出拔尖的成就:
既是留下传世名画的艺术家/画家,又是研究人体结构的解剖学家/科学家,同时还是构思飞行器和装甲车的工程师/发明家。
我们对他了解最多的,就是知道他是一名画家,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相信我们都耳熟能详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曾比哥白尼早40年提出“日心说”;比伽利略早60年提出月亮不发光;比牛顿早200年提出重力的概念;而且他是第一个提出光是一种波,而且光速有限……
0 3
![]()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求纯粹得像个孩子。
他研究数学、解剖学、光学、水利工程,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也不是为了评职称,就是单纯地想知道“为什么”。
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用的汽车变速箱原理,也是他发明的。
他设计了直升机、降落伞、潜水艇的草图——虽然那个时代根本造不出来。
他留下的笔记有7200多页,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争相收藏。
0 4
![]()
但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位天才有个可爱的小毛病——严重拖延症。
接的活经常完不成,《蒙娜丽莎》画了几十年,直到去世前还在修改。
不是因为他懒,而是他总在追求更好,永远觉得“还可以再完美一点”。
他一生中只完成不到20幅画作,不是因为他画得慢,而是他的兴趣太广泛了。
今天研究人体解剖,明天观察水流运动,后天又去设计城市规划……好奇心像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住。
达芬奇曾经在笔记上写过这样一句话:“一日充实一夜安眠,因此一生充实含笑安息。”
这是他对人生的一个总结,从这句话中我们是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达芬奇对求知的热衷和喜爱。
我们现代人总在问:“学这个有什么用?”“考这个证能加薪吗?”
达·芬奇却用一生告诉我们:
求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不需要其他理由。
你知道啄木鸟为什么能那么用力啄木头而不会脑震荡吗?
原来它的舌头结构特别神奇——能从嘴里伸出三倍喙长的距离,绕过头部固定在鼻孔里,起到缓冲作用。
知道了这个,你的工资不会涨,生活不会立刻变好。
但那一刻,你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真奇妙,活着真有意思。
这或许就是达·芬奇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就是保持生命的年轻。
最后
![]()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真的太需要一点“无用之学”的精神了。
下次,当你对孩子没完没了的“为什么”感到不耐烦时,当你觉得生活好像越来越没劲时,不妨想想那位直到生命尽头,还在惦记啄木鸟舌头的老人。
别等到某一天才突然遗憾——为什么当初没有好好听孩子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原来啄木鸟的舌头,可以绕到脑袋后面保护大脑。
好奇心啊,它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但它能让我们的日子,一直亮着。
点个“在看”不失联❤️
看到这里就点个关注吧!
关注小卿,分享更多有趣的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