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银行取款被盘问甚至诘问,成为过去几年短视频段子的“大反派”。老百姓颇有微词,媒体几番报道,但并没有什么改变。近期山东东营一家银行的类似操作踢到铁板上,因为遇到专业老练的律师大V而被送上热搜和央视,掀起新一轮“天下苦银行久矣”的吐槽大会。
这样的舆情几乎变得周期性和常态化,从银行到储户,都困在这样的拉锯中。此次律师的反击可谓精准,不去纠缠“我的钱我说了不算”,而是质疑层层加码,以及行为越界、侵犯隐私。
取款遭盘问,程序繁琐,至少是“有规可循”,监管部门的红头文件,银行怠慢不得,否则就是问责和罚款。而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基于反诈骗和反洗钱的考量。对于金融系统,反洗钱可能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双反”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个人角度,经济安全还是财富安全,都是站得住脚的。尤其是电诈,国人深恶痛绝。但反诈骗和反洗钱经常面临的一个情况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金融黑灰产日益组织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监管成本越来越高。
因此,处于具体执行端的银行,无论是想把工作做细,还是责任转移,难免动作变形,盘问一再超过合理边界,监管要求的“5万以上”在一些银行下沉到了1万,监管没要求问的各种明细也成了基本操作。
“为你好”变成“折腾你”,大抵如此。
更重要的是,频繁的取钱“卡壳”和冲突,也在无形之中推波助澜“躺平”和“丧文化”,在流量日复一日的冲刷下,形成不好的消费预期。原本丝滑顺畅的经济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小bug上积累痛点和堵点,任其蔓延,大量小额生活消费和商业交易受限,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攀高,进而挫伤消费意愿。而这种情绪如果在社交媒体找到同温层一起发酵,是会产生乘数效应的,从茶杯里的风暴变成现实里的“下坠的力量”。须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预期愈发重要和关键,无论是好或是坏,都有可能自我实现、加速实现。
这也是大多数媒体所倾向于秉持的态度,反诈不能高于一切,反诈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而非失衡。
如果一个事情,形成常态化的舆情,各方都陷入内耗之中,政策就面临着调整的可能。前些年的“提前还款”舆情即如此,一边是储户想要提前还款,一边是银行拖延和逃避,形成了社会情绪的堰塞湖,对银行业的声誉造成很大影响。后来,随着自上而下的调整,提前还款的舆情也随之消散。
目前,取款遭盘问也陷入“提前还款”的相似舆情之中,都是两难之中,都需要相权取其轻。前者面临着“双反”的压力,后者彼时面临着银行的业绩安全问题。
事实上,监管已着手调整,今年8月三大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拟取消“个人单笔存取现金5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可以预见,当新政策落地,当下的舆情压力也会大大减轻,银行基层部门也不用在“卡Bug”中疲于奔命。
但反诈骗和反洗钱不会消失,而是经久的时代命题。一方面,对消费者的投教和对金融机构KYC(客户尽职调查)的规定是一场持久战,并且尽量不以增加居民生活和交易成本为代价,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做到精准反诈和反洗钱,也是一场金融系统的长期内功修炼。从大会漫灌到精准滴灌,不仅是对科技的要求,也是对制度的要求,最后都体现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不怕错,怕错过,怕不做。没有完美决策,也没有上帝视角,任何政策都是不同目标之间的取舍,都是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重新计算。基于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每个人当时做的决定,都是这个人所能做的“最理性”决定,对与错,宽与严,都是事后才能确定。因此,取钱自由和反诈需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的问题,而是此消彼长的问题。
或许,有一个问题需要审慎和警惕,那就是边界的轻易丧失。如果某些固有边界,公与私,权力与权利,被轻易突破,那么这样的成本反噬也将是惊人的,而这样的风险也将是无法被管理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