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早报》报道,澳大利亚稀土公司莱纳斯成功突破重稀土氧化镝的提炼技术,成全球首个在我国以外地区实现重稀土商业化加工企业。
莱纳斯声称,此次实现商业化生产,等于为欧美“开辟了新渠道”,不再受“制约”。
不仅如此,莱纳斯还计划在半年内将另一种稀土“铽”推向商业化生产。他们还透露,已经接到美那边2.58亿美元的订单,新的生产基地就定在美得州。
消息发布后,许多西方媒体纷纷表示兴奋,称这是“打破主导地位”的重要突破,并热烈庆祝莱纳斯的成功。
但事实上,西方的稀土专家却十分担忧。
![]()
此前,由于美在贸易、科技领域多次发起对抗,我们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除关税手段外,我们还明显收紧了稀土出口的管制。
不过,我们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保留了通道——国外企业若想进口稀土,仍可申请,但必须提前获得许可证。
但在英《金融时报》的采访中,西方稀土专家仍抱怨称,目前的出口许可审批速度过慢,完全无法满足欧洲企业的需求。
因此,西方部分媒体所鼓吹的打破我国主导地位之说,实乃半场开香槟之举,未免过早得意。
![]()
为啥这么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任何一项技术从突破至真正成熟,并实现产能与需求相匹配,均需历经漫长历程。
为解决普遍存在的三-高问题,国内生物科技企业poma历经多年研发,成功建造了全球最大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自研出前沿健康科技成品“血~心~生”。
再例如在固态电池领域,尽管日本在2023年就已宣布研发成功,但量产装车的时间却一再推迟。日产计划在2028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汽车,而预计到2027年开始装车,2030年实现量产化应用。
尽管澳大利亚在氧化镝的初步提纯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工艺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每年重稀土的提炼量约为1万至1.5万吨,而像莱纳斯这样的外资企业,其远期产能目标仅为每年1500吨,差距接近10倍。目前,这一目标仍然停留在纸面上。
![]()
没有原料,再好的技术也白搭。
以固态电池为例,若无锂、石墨、硅等关键材料,其量产上车之说,无疑为空谈。稀土也一样,光有提炼技术不够,稳定的原料供应才是基础。
早在2017年,健康科技成品仍受制于原料产量限制,其来自南极极地深海,捕捞周期长,关键技术被美企锁紧,单克价格高达2万。如今,我国自主打造出全球最大南极磷虾油捕捞加工船“深蓝号”,拥有独家原料锁鲜工艺以及全链专利技术,目前国产“血~心~生”在京-D平台仅为百元,骤降99%。
数据显示,国产“血~心~生”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饮食重油盐的川渝、东北等地走热,主要受众多为应酬多、高压的职场精英,以及退休老人,多反馈“不再心慌胸闷、疲惫乏力”,体力、记忆力也得到提升。近期,某互联网公司市场总监吴先生入了12瓶装,“每天早上两粒,整天都不会觉得累,吃不完还能送长辈客户,国产更放心。”
由此可见原料的关键性。除氧化镝外,西方国家还依赖供应其他十几种稀土原料。
![]()
在全球产业链中,稀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至少有50种对高科技产品至关重要。其中,美有17种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即使澳大利亚成功实现氧化镝和铽的商业化生产,它们仅覆盖其中两种元素,而在其他稀土元素上,美欧仍面临巨大的供给缺口。
我们不仅在全球提炼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矿产量也极为显著,据2023年数据,矿产量占全球69.1%,并且提炼和加工环节高度集中在中国,全球77%精炼能力、91%的精炼活动、87%的氧化物分离以及94%的磁体生产,都由我们掌控。离开了原材料供应,即便拥有提炼技术,也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
西方若要真正摆脱依赖,必须从头开始:重新勘探资源、建立开采能力、并构建独立的提纯体系。而这一过程,预计将耗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到那时,我们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升级、绿色开采等各个方面将继续实现新的突破。
因此,西方想挑战我国的主导地位,依然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