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这位96岁的“国民奶奶”在上海安静地走了。
陈奇的一生,跨越了从地下党到话剧舞台,再到荧屏奶奶的传奇弧线,可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她晚年的那份从容和滋润。
![]()
67岁离婚,两个女儿远在伦敦定居,按理说该是孤单的日子。
可她过得像幅水墨画,珠圆玉润,脸蛋儿红扑扑的。
这老一辈艺术家,真的是用生命在诠释“艺术即生活”。
![]()
陈奇原名陈䭲,那时候,东北刚被日本鬼子占了,家里条件一般,她小时候就爱看戏,小学时还上台演过话剧《红灯笼》,那股子文艺细胞早早冒头了。
1940年,她去江苏泰州中学读书,1942年转到南京模范女子中学,那会儿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她被卷进去,偷偷参加地下活动。
![]()
1945年,关键转折来了——中共地下组织办的洪流剧社吸收了她当演员,她演了沈西林的《压迫》和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那些进步戏剧,让她尝到用表演“战斗”的滋味。
高三那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考进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师从黄佐临大师。
那是她的“领路人”,黄老师教她“演戏要入环境,成人物”,这套方法陈奇用了一辈子。
![]()
学校里,她演《清宫外史》的李姐儿、《夜店》的石小妹、《威尼斯商人》的吉茜卡,青涩却有灵气。
1948年毕业,她留校当演员,还随团去台湾演纪念光复的戏。回大陆后,直奔上海,加入艺声广播话剧团。
上海解放那天,陈奇的“声音”传遍大上海。
![]()
她参加接管电台,当播音员,和几个同志轮班24小时播《中国人民解放军安民告示》和《入城守则》,一直播到“上海解放了!”
那声音,稳稳的,带着革命的热血。后来她加入华东文工二团,演黄佐临导的《思想问题》,饰演高洁。
1950年剧团改成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她就这么扎根话剧界了。
![]()
想想看,20出头的姑娘,从地下剧社到解放电台,这段经历不光是履历,更是她的“底色”——为人民演戏,从不含糊。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的舞台生涯如日中天。
她演《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的桑妮亚,一个纺织女工的坚韧劲儿,让观众直呼过瘾。
![]()
《蜻蜓》里她演那个活泼懒惰却复杂的蜻蜓姑娘,剧场连演500场,场场爆满,她一夜成名。
《刘胡兰》里的刘胡兰,英勇不屈;《激流勇进》的黄萍,又是另一个热血青年。
那些年,她把革命热情和少女的细腻揉在一起,演到中南海去,毛主席都看过她的戏。
![]()
陈奇后来回忆:“那时候演戏,不是为名,是为心里的那股火。”
是啊,老一辈艺术家,总有种“戏比天大”的劲头,让人佩服。
陈奇第一段婚姻,是革命年代的“战友恋”。她的丈夫叫魏绍文,也是文艺工作者,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两人志同道合,1950年代结婚,生了两个女儿。
![]()
魏绍文写小说,陈奇演话剧,俩人忙得脚不沾地,女儿小时候多是托给亲戚带。
可惜,好景不长,魏绍文英年早逝,留下陈奇和两个嗷嗷待哺的闺女。
那是1960年代末,特殊年代,生活更苦,她一边扛着剧团工作,一边拉扯孩子,咬牙挺过来了。
![]()
陈奇43岁遇到了第二春——画家富华。
富华别名长白山民,是上海中国画院的骨干,擅长中国画,作品像《澡雪精神》《白梅孔雀图》《我敬总理一碗酒》,笔墨间满是家国情怀。
说来也巧,那年富华胃病住院,陈奇去探望(可能是剧院同事),她买了件外套,买营养品给他送去。
![]()
富华感动坏了,两人聊起艺术,聊起那段苦日子,竟发现同病相怜,富华也离过婚,有个儿子在农村插队。
两人就这样走到一起,1972年,陈奇带着两个女儿,和富华在上海再婚。
一家五口,关系融洽,儿子女儿们虽不是亲生,但像一家人。
![]()
富华不光画画,还懂生活,两人一起逛上海的弄堂,聊画论戏。
陈奇演累了,回家看富华作画,那幅《白梅孔雀图》,据说就是俩人合作——她出主意,他落笔。
文艺夫妻,日子过得诗情画意。富华比陈奇大几岁,身体也不太好,但俩人互相扶持,熬过了“文革”后的恢复期。
![]()
陈奇后来在采访里笑言:“富华画他的梅,我演我的戏,俩人都不争风头。”这份默契,让人羡慕。
1996年,富华想去英国发展艺术,希望陈奇随行。
那年陈奇67岁,正值事业高峰,她爱上海的舞台,舍不得走。
![]()
两人商量了半年,最终和平离婚。
陈奇没后悔,她说:“艺术是我的命根子,婚姻是锦上添花。”
离婚后,富华去了英国,陈奇留在上海,继续演戏。
俩人没断联系,富华偶尔寄画给她,她也寄剧照过去。
![]()
陈奇晚年照片里,脸蛋圆润,气色好得像60岁的人,网友都说:“奶奶这状态,离婚后更滋润了!”
陈奇61岁转战影视圈,第一部戏《药》,她选了戏份少的夏四奶奶,而不是主角华老太。
那场夏瑜被杀后,她连滚带爬送饭的戏,哭得观众心碎,从此口碑爆棚。
![]()
之后,片约如雪片飞来,她成了荧屏上的“老太太专业户”。
《上海一家人》里,她演李奶奶,那种“讨厌却可怜”的怪老太,本来观众要骂街,她却加了层温情——一切为疼孙子,临终还替孙媳求婚。
《十六岁花季》里,她是慈祥奶奶;《孽债》《夺子战争》,又是刚烈母亲。
![]()
2000年代《蜗居》的小区李老太,和开发商斗智斗勇,接地气到爆;
《情深深雨濛濛》的老太太,优雅中带点唠叨。
甚至90岁后,她还客串《囧妈》,精神头儿足得像年轻人。
![]()
从话剧到影视,她从艺77年,党龄79年,2023年还拿了第31届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
那份热爱,让人鼻酸。
离婚后陈奇一个人在上海过日子,两个女儿早早结婚生子,定居伦敦,膝下无人。
可她日子过得滋润极了。照片上,她脸蛋有肉,眼神温和,从容得像幅画。
![]()
她把精力全扑在艺术上,离休后也没闲着,拍戏、排话剧,还爱看书、练书法。
这份独立,让人感慨,晚年没儿女承欢,没丈夫相伴,她却活得自在。
2025年9月13日13时55分,陈奇因心梗在上海离世,享年96岁。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公告,圈内人缅怀:“老师一路走好!”
![]()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