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杨
在撒马尔罕的现代化厂房里,中国控制系统正精准指引着崭新的工业节奏;在塔什干的产业园区内,来自东方的智能装备昼夜不息,编织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新梦。作为中亚腹地的重要枢纽,“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深入推进,数字化、自动化、绿色转型成为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鲜明方向,正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新蓝海。当乌兹别克斯坦的产业升级需求,遇上中国成熟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一条互利共赢的“智造丝路”已悄然贯通。
![]()
“中国智造”恰逢其时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乌已形成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群为载体,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业现代化路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三大行业合计占比超过五成,是乌当前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截至目前,乌已建成超800个各类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吉扎克汽车组装与机电装备制造自由经济区、塔什干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融合产业园区、纳沃伊化工与冶金装备经济区等。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乌工业发展速度引人注目,2025年1—7月,乌兹别克斯坦全国工业产值达到575.6万亿苏姆,同比增长6.5%,显示出强大的增长韧性。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现代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从驱动要素上看,当前乌工业增长仍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驱动,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赋能不足,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偏低。从发展路径上看,乌工业化进程仍遵循“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线性发展模式,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能力不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从产业布局上看,乌制造业大多集中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高技术产业占比仅为1.1%,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偏低。
为破解这些发展瓶颈,2017年以来,乌在米尔济约耶夫总统领导下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市场活力持续释放。随着国家战略转型,工业现代化已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之一。2023年,乌政府发布“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明确提出将工业技术产品占比从25%提高至32%,同时实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翻倍。与之配套的“数字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进一步细化了实施路径:到2030年,将数字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占比提高至50%,自动化水平提升至70%,并在60%的工业企业中引入工业4.0技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乌传统制造业主导产业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升级,成为工业4.0技术落地的重点领域。这也为具备智能制造、装备升级与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的中国企业与“中国智造”方案,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
中乌合作迈向“智造”新阶段
从塔什干的产业园区到锡尔河沿岸的工业基地,从冶金基地到高科技园区,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大地上,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智能化生产线逐步取代旧日的手工车间,“中国智造”也沿着“一带一路”的脉络,带着先进技术、设备与创新理念深入中亚腹地,在工业装备、自动控制与智能制造领域与乌方展开深度合作,让这片古老丝路焕发新的工业光彩。
从顶层目标到产业抓手,中乌两国高度契合:乌方聚焦于“制造业增效、自动化升级与产业集群建设”,而中方则具备“整线装备、数字化产线、工业软件系统与运维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一方追求工业现代化,一方拥有成熟路径与方案,双方形成了高度的战略共鸣与产业互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的协同推进,中乌制造业合作已驶入快车道,合作模式逐步从早期的工程承建与设备贸易,向着以“中国智造”为核心的深度融合升级。在卡尔希,海螺集团建设的智能水泥工厂实现了全程“一键智控”,展现了中国智能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在汽车制造领域,比亚迪于2024年实现本地化生产首车下线,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构建起本土配套服务体系;在撒马尔罕钢铁厂,中国企业提供的先进装备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能耗的显著降低,推动绿色制造落地乌兹。
截至目前,在乌中资企业数量已超4000家,位居各国之首,成为推动当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乌制造业合作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早期的单一设备出口,全面转向涵盖联合生产、运维服务与数字化培训的“整体解决方案”输出。中国企业凭借其在自动化产线、智能控制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正从传统的设备供应商,转型为乌兹别克斯坦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合伙人”。
务实应对方能行稳致远
面对广阔机遇,中国企业也需要清醒认识其中的挑战,清醒洞察风险、务实制定策略,才能在这片新蓝海中行稳致远。
第一,政策环境的稳定性是企业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乌兹别克斯坦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税收、外汇等领域的法规持续调整完善,这种“打补丁”式的立法环境要求中国企业时刻关注法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第二,融资与外汇管理构成实操瓶颈。尽管该国持续推进金融开放,但本地融资渠道仍然有限、成本较高,特别是在利润汇出等环节,外资企业仍面临程序复杂、时效不确定等操作难题,这对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构成了现实压力。
第三,市场竞争态势日趋复杂。随着中资企业集中涌入,部分热门行业已出现项目扎堆、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个别行业甚至出现了低价竞销等行为,不仅影响企业效益,更损害中资整体形象。
第四,人才储备和跨文化沟通构成双重挑战。一方面,精通中乌双语、熟悉国际商务且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且高素质人才流动性较高。另一方面,中乌两国在商业文化、沟通方式和工作节奏上存在差异,乌方在商务谈判中通常采取“买方立场”,这就要求中国企业提升跨文化沟通与本地化融合能力。
面对上述挑战,对于有意开拓乌兹别克斯坦市场的中国智能制造企业,需摒弃“短期获利”思维,立足长远发展,从以下维度构建应对体系。
一是合规审查前置,筑牢风险防控基石。企业投资前应完成“政策尽调+法律合规”双重准备。一方面,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全面评估风险,梳理行业政策、税收优惠、劳动法规等内容,尤其要明确关税减免、土地使用等关键条款。需定期关注乌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最新文件,充分把握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政策变化。同时,企业要紧密关注乌智能制造等行业的特殊支持措施,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坚持文来文往,所有商业约定均应通过书面合同明确,避免依赖口头承诺。
二是深入研究市场,加强横向联系,维护整体利益。企业需先做好“市场细分+优势定位”,避免盲目扎堆。同时,通过行业协会等平台建立协调机制,明确主要产品的合理利润空间,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共同维护中资企业的整体形象与利益。特别是在项目投标过程中,要保持理性的商业判断,不盲目追求市场规模而忽视盈利空间。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破解长期发展短板。一方面,企业需将技术培训与本地化能力建设纳入培养规划。企业可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等当地高校、IT Park等机构开展合作,建立联合培训中心、针对各类应用岗位开展技能认证课程。另一方面,企业既要推进管理团队本土化,也要开展面向中方管理人员的乌商务礼仪、文化习俗培训,尊重当地的工作节奏与沟通方式,有效化解文化差异,构建稳定团队。
展望未来,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现代化进程正为中乌制造业合作开启重要的机遇窗口,这片市场的长期机遇远大于短期挑战。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的深度对接,“中国智造”的机遇已超越单纯的设备出口,迈向技术共研、标准共建的新阶段。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市场中,中国企业若能实现中国经验与本地需求深度融合,必将实现“走得进、站得稳、赢得久”的长远目标。未来的合作之路,不仅关乎商业成功,更将见证中乌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协同,共同开创区域产业升级的新典范。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乌兹别克语师资研究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