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郝天护翻阅最新一期《力学学报》,看到钱学森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论文。他仔细检查推导过程,发现边界条件处理存在偏差。具体来说,不透水边界部分公式设置不当,导致后续计算不准。郝天护作为清华大学1958年毕业生,对力学有扎实基础,他反复验证后确认问题属实。那时他24岁,在边疆从事教学和农田工作,学术资源有限,但坚持记录这些疑问。
郝天护用几页纸写下详细分析,包括错误位置和修正方法。信件于1月19日寄往北京中关村钱学森处。他没抱太大期望,毕竟钱学森已是国际知名科学家,正忙于国防项目。郝天护继续日常事务,教授农机力学课程,参与兵团工程设计。那年新疆开发正热,他应用所学优化渠道结构,确保设备耐用。
信件抵达后,钱学森查看内容,核对自身论文。论文发表于前一年,焦点在土动力学方程应用。他承认粗心导致错误,于3月29日回信。回信两页纸,先解释延迟回复因工作原因,然后同意郝天护对不透水边界意见,称其完全正确。钱学森用了5个“您”称呼这位年轻人,显示平等态度。
![]()
回信中钱学森感谢指出问题,认为科学错误需及时澄清,避免误导他人。他建议郝天护整理观点成短文,投给《力学学报》,并提供编辑部地址。郝天护收到后,按照指示写成700字文章,题为《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寄往北京。那时他兴奋,但没声张,继续边疆生活。
编辑部收到稿件,署名来自新疆农学院,主编见内容纠正钱学森观点,便存档观察。他们担心发表会影响大科学家声誉,选择延误审核。郝天护偶尔追问进展,回复总称在审。两年过去,1965年他订阅每期学报,却始终未见刊出。期间钱学森忙于导弹研究,暂忘此事。
1966年夏,钱学森回想这事,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编辑说明顾虑冲突,钱学森强调学术无身份之分,错误该承认,推动立即外审。稿件经确认准确,于1966年3月第9卷第1期发表。文章详述方程问题,引用原论文,提出修正方案。
发表后,力学界反响大,许多研究者据此调整模型,避免设计隐患。航天部门优化相关计算,节省材料资源。郝天护获同行认可,但他没骄傲,继续新疆教学。钱学森的举动体现了科学谦逊,影响深远。
![]()
郝天护保存回信,作为激励。1977年高考恢复,他准备考试,1978年考上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期间他分享这段经历,导师欣赏其勇气,直接录取。研究生阶段,他深化土动力学研究,参与实验项目。
毕业后,郝天护进入东华大学任教,成为教授。他指导学生攻克力学难题,培养多批人才。东华大学力学系受益于他的经验,推动学科发展。他开设选修课,讲授误差处理方法,强调承认错误的必要性。
郝天护一直敬重钱学森,积极筹建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钱学森逝世后,他捐出往来信件原件。这些资料如今陈列图书馆,供学者查阅。信件展示钱学森手迹,记录学术交流细节。
这个故事显示,科学进步靠平等讨论。大科学家承认错误,推动小伙观点传播。郝天护从边疆青年到教授,靠坚持和机遇。钱学森的回信不只纠正一篇论文,还激励一代人追求真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