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特朗普当年高调重返白宫时喊出的“重塑美国经济”口号有多振奋人心,如今面临的现实就有多难堪。
最新民调显示,高达72%的美国民众认为当前经济状况令人失望,61%的受访者明确指出,他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缓解困境,反而让生活变得更艰难。民主党在最近的选举中取得关键胜利,进一步揭穿了所谓“经济强劲”的表象——“买不起必需品”已成为压在选民心头的最大负担,甚至不少曾经的支持者也开始悄然倒戈。
面对A计划全面遇阻的局面,特朗普迅速抛出一套号称能扭转局势的“经济B计划”,内容涵盖全民发钱、改革房贷规则等措施,表面看诚意十足,颇具吸引力。
![]()
可就在方案刚刚浮出水面之际,美国财政部长却释放出截然不同的信号:仍需与中国展开对话。
这一前一后的反差令人费解。特朗普的B计划究竟是切实可行的救市良方,还是仅为应对政治危机而推出的短期表演?为何财长偏偏在此刻提及中国?我们不妨拨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链条。
回顾其最初的经济A计划,设计思路可谓环环相扣、自成体系,三大支柱看似牢不可破,仿佛一场稳操胜券的战略布局。
他设想通过大规模加征关税,为联邦财政带来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美元的额外收入,同时断言这不会推高消费品价格。
![]()
紧接着大幅削减政府支出与监管负担,预计节省至少1万亿美元,以此吸引企业回流投资,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并推动国债收益率下行,从而降低房贷、车贷等民生相关借贷成本。
最后利用关税所得和节余资金实施广泛减税,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减轻生活压力。这套组合拳听起来逻辑严密,实则经不起现实检验。
部分目标确实实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监管放松叠加减税红利,推动股市持续走强,富裕阶层资产迅速膨胀。
![]()
然而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日用商品价格并未回落,反而呈现持续上涨趋势。尽管通胀率尚未飙升至极端水平,但在关税推动下已显现出明显反弹迹象。
那些被寄予厚望的企业制造业回迁承诺,声势浩大却落地缓慢;减税与松绑也未能激发预期中的投资热潮,近期就业市场几近冻结,求职者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岗位。
借贷环境同样未见实质性改善,虽然国债收益率略有下降,但幅度微弱,远不足以显著降低居民融资成本。
![]()
目前美国平均房贷利率依然维持在6%以上,对年轻购房者而言,每月还款额已成为沉重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惠誉评级数据显示,次级车贷借款人违约率在过去四年翻了一倍,越来越多家庭陷入现金流断裂边缘,财务韧性正在快速瓦解。
民生困顿直接转化为民意流失,CNN联合SSRS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72%的美国人认为经济形势极差,61%将责任归于特朗普的政策失误。
![]()
本月民主党在关键选区的大胜,无疑是对其执政能力的一记重击——大量原支持群体转向左翼阵营,核心动因正是“日常开支无法承受”。
食品、住房、交通、衣物……每一项基本开销都在攀升,工资增长却停滞不前,这种落差令民众忍无可忍。
在政治与经济双重夹击之下,白宫终于难以为继,仓促推出“经济B计划”。至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暂且不论,首要任务是先稳住当下危局。
这套新方案充斥着一系列激进甚至离奇的构想,仿佛把所有可能的政策选项一股脑甩向墙壁,只求有一两个能粘住。
![]()
上周,特朗普再度提出向每个家庭发放2000美元“关税返现支票”,此提议虽非首次出现,但此次连其核心顾问团队都措手不及,显然未预料到他会在此敏感时刻重新提起。
不过,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接连多次公开表态,强调该提案正处于认真评估阶段,表明并非一时口误或试探性言论。
问题在于,动用关税收入发放现金补贴必须获得国会授权。
![]()
当前通胀已有抬头趋势,此时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极易引发需求激增,而供给端难以同步响应,最终只会加剧物价上涨,使通胀雪上加霜。
不仅民主党必然强烈反对,共和党内部也可能分歧严重,多位经济学家已发出警告:此举若执行不当,无异于饮鸩止渴。
另一项令人瞠目的政策是拟推行50年期房贷。特朗普本人承认,政府正积极研究这一超长期贷款模式,旨在大幅压缩月供金额,让更多人具备购房能力。
![]()
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比尔・普尔特甚至将其誉为“彻底颠覆房地产格局”的革命性举措。
但稍作分析即可发现,50年贷款意味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拥有房产。
原本可用于养老储备的资金,将被迫用于支付长达数十年的高额利息,贷款年限越长,总利息支出越高,家庭长期财务安全将被严重侵蚀,晚年生活质量堪忧。
![]()
普尔特还透露,白宫正在探讨“可携带房贷”机制,即购房者换房时可保留原有低利率贷款,避免因利率上升而承受更大压力。
这一设想初衷良好。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近乎冻结,许多有换房需求的家庭因担心失去低息贷款而不敢行动。若实现贷款转移,或可激活交易活跃度。
但业内专家普遍泼冷水,指出实际操作难度极大:新房与旧房之间存在价差,需另行融资填补,可能导致家庭背负第二笔贷款,整体债务负担不降反升。
![]()
此外,此类创新可能扰乱现有的房贷证券化体系,进而导致整体利率上行,最终适得其反。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本周宣布,将下调部分美国无法自主生产的食品进口关税,包括香蕉、咖啡等日常消费品类,并声称此举能“迅速降低物价”,缓解民众生活成本压力。
然而市场反应冷淡,普遍质疑其实际效果。摩根大通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约80%的关税成本由企业承担,即便取消关税,企业也不一定会降价销售,消费者受益空间极为有限。
![]()
以咖啡为例,其价格上涨主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产量,而非关税本身。美国民众对咖啡依赖程度极高,市场需求刚性,即使关税下调,商家也无需降价即可完成销售。
至于香蕉,本就是低价水果,即便完全免税,对家庭整体食品支出的影响也微不足道,最多只能提供心理安慰。
事实上,这些政策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竞选考量。特朗普曾猛烈抨击拜登未能解决生活成本危机,并承诺一旦上台,将在首日实现物价回落。
![]()
可现实却是,新一轮关税政策反而加剧了日常开销上涨,进一步恶化了“K型经济”现象——富人依靠资本市场继续积累财富,低收入群体则陷入月光甚至负债困境,基本储蓄难以建立。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鸿沟,正引发越来越多选民的不满情绪。
共和党在选举中遭遇挫败,民意支持率持续下滑,特朗普起初试图硬撑,坚称物价实际上正在下降,但数据无情地驳斥了这一说法。
![]()
迫于压力,他不得不调整策略。据CNN记者披露,特朗普近期增加了听取经济简报的频率,身边幕僚也敦促他更多参与国内事务,聚焦民生议题,减少空洞口号。
贝森特本周推出一句经特朗普亲自审定的新口号:“让美国再次买得起”。口号响亮鼓舞,但能否兑现,取决于具体政策能否落地、是否真正触及问题根源。
正当公众紧盯B计划走向,猜测这些大胆设想能否奏效之时,财长突然释放“仍需与中国谈判”的信号,瞬间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
表面上花样百出的B计划,实则多为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手段,没有任何一项能够直击美国经济的核心痛点——供应链短缺、企业投资疲软、民众购买力萎缩。而这些问题的破解,绕不开中国这一关键贸易伙伴。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和出口国,美国大量消费品与工业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此前的单边关税政策不仅未能振兴本土产业,反而抬高了企业运营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买单。
![]()
如今试图通过降低少数食品类关税来压制通胀,作用极其有限。唯有与中国重启谈判,系统性调整贸易安排,削减不必要的关税壁垒,才能真正实现商品价格回落、供应链稳定、生产成本下降。这种结构性改善,远比任何临时刺激措施更具实效。
从全球格局看,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唯有合作方能共荣。
![]()
美国当前的经济困局,仅靠内部政策修补难以根治,亟需与中国在贸易、投资、技术等多个层面恢复沟通与协作。
过往经验已证明,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只有重回谈判桌,以平等姿态协商解决分歧,才能为美国经济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也才能真正缓解普通家庭的生活压力。
归根结底,特朗普的B计划更像是政治自救的“形象工程”,为挽回选民信任而制造的舆论噱头。其中多数举措要么缺乏可行性,要么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埋下新的风险隐患。
![]()
而财长提出“要和中国谈”,才是真正触及症结的关键声音。
美国经济若想走出泥潭,单靠内部修修补补远远不够,必须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与中国深化合作,打通贸易堵点,重建稳定供应链,才能实现通胀可控、企业乐于投资、民众恢复购买力的良性循环。
至于B计划最终命运如何——能否通过国会审批,能否真正实施并产生效果——目前仍充满变数。
![]()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与外部依赖问题,仅靠发钱、延长贷款期限这类表面文章,既支撑不了经济复苏,也无法赢回民心。
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或许正是特朗普政府无法回避的选择,也是美国经济摆脱困境的真正突破口。
毕竟,民众渴望的不是响亮的宣言或炫目的政策包装,而是看得见的物价下降、感受得到的收入增长、真实体验到的生活改善。这一点,仅靠B计划恐怕永远无法达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