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正成为教育领域的顽疾,基层教师被迫在“形式主义”中“屎上雕花”,管理者却沉迷“屁中寻香”。从繁琐的教案、拍照留痕到无休止的打卡、AI监测,教育被异化为一场表演。本文将揭露教育形式主义的荒诞现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分享一些学校和教师的破局之道。形式主义何时休?如何破?下的教育该如何回归本真?
![]()
一、教育形式主义:一场全员参与的荒诞剧
在基层学校,“留痕”成了第一要务。教师们一天工作八小时,却要花四小时写教案、三小时拍照片,剩下的一小时还得琢磨汇报材料怎么写得更感人。上课要录像,备课要拍照,作业要存档,课后反思也得写得声情并茂。仿佛不这样,就不算真正教书。
教学能力?没人关心。PPT炫不炫、台账全不全,才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标准。教师们成了全能演员,课堂是直播间,作业是剧本,反思是文案。连学生都摸透了套路,常问:“老师,今天是不是又有领导来检查?”
管理者那边呢?一场“屁香工程”正在推进。智慧教育平台、数字课堂系统,动辄花费巨资,结果却成了教师的新负担。备课得先用Word写好,再复制粘贴到三个不同平台,每个步骤都要截图存档。打卡签到比上课还费时间,这究竟是为了教育,还是为了折腾教师?
![]()
二、形式主义背后的真相:免责与应付的双重困境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位从教二十年的老教师道出了真相:“现在大部分工作是为了免责,剩下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不是不想好好教书,而是实在没时间。备一节公开课,要开多次磨课会,写多版教案,拍多个角度的视频。等忙完这些,哪还有精力研究教学?
管理者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不在乎教学效果,只关心材料够不够漂亮、数据够不够亮眼、照片够不够热闹。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硬生生变成了流程繁琐的“打怪升级”。层层审批、步步美化,只为了能在上级面前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这种“屁中寻香”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你说要减负,他就搞个减负课题研究;你说要回归教学本真,他就写一份回归本真的教学总结。每一次反形式主义的尝试,最后都变成了新的形式主义。
![]()
三、破局之光:学校与教师的自我救赎
不过,黑暗中也总有微光。已有不少学校开始做出改变。有的取消了繁琐的台账,只保留必要的课堂录像;有的试点“去繁从简”,用学生的实际成长来评价课堂;还有的学校取消了公开课评分,改为同行之间的互评互学。
老师们也在悄悄进行自我救赎。他们不再刻意迎合检查,不再追求打卡“艺术”,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回课堂。大家达成了默契:非必要的材料不做,不能促进成长的总结不写。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教书育人上,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演戏。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只要在做事前多问一句“这对孩子有帮助吗”,就能跳出形式主义的怪圈。别让教育系统沦为一场“芳香屁”的盛宴。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光鲜的表面,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干;不是繁琐的流程,而是教书育人的初心。希望更多人能看清这场荒诞剧的本质,一起为教育回归本真而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