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澳大利亚稀土巨头莱纳斯公司(Lynas)高调宣布成功生产出氧化镝时,西方媒体一片欢呼,仿佛中国稀土霸权即将终结。
![]()
为了这一刻,澳洲据称开出60万澳元年薪的天价,从中国挖走了掌握氧化镝萃取技术的核心工程师团队。
![]()
然而,热烈的政治言辞散去后,冰冷的工业现实浮出水面:莱纳斯耗时半年才产出25公斤产品,而中国普通生产线月产量都以“吨”计。
反而成了中国稀土产业优势的试金石。
真相是:中国稀土优势已从单一技术领先升级为“体系性霸权”。他们能挖走几个工程师,却挖不走中国几十年构筑的产业长城。
![]()
中国的第一张底牌,是深不见底的技术壁垒
稀土分离技术的“祖师爷”徐光宪院士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就像给稀土分离装上了精确的“筛子”,能够将17种稀土元素精准分离。经过数十年迭代,这套理论已发展成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如今,中国掌握全球70%以上的稀土分离专利,形成了覆盖全流程的专利护城河。莱纳斯公司挖走的工程师仅熟悉局部操作,无法带走整套系统。
![]()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将生产工艺数字化,江西赣州的稀土工厂采用“自动梯度调节+流速修正”数据库,能根据矿石成分自动优化分离流程。而被挖走的工程师面对马来西亚工厂的人工调试,生产稳定性大打折扣,其产品纯度勉强达到99.5%,而中国量产产品纯度稳定在99.99%以上。
![]()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新规,将稀土开采、冶炼等全链条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这意味着即便莱纳斯获得人才,也难以合法使用核心技术。技术可以偷,专家可以挖,但是几十年积累的工艺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复制的。
中国的第二张底牌,是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碾压优势
稀土竞争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产业链效率的较量。
中国已形成“矿山—加工—应用”28天高效闭环: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提供轻稀土,江西赣州供应离子型重稀土,矿石开采后运至包头粗加工,再到赣州精炼,最终在广东制成永磁材料直供新能源汽车工厂。这种集群效应让物料调配半小时内即可完成,综合成本降低40%。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
![]()
江西赣州供应离子型重稀土
![]()
反观莱纳斯,其供应链跨越三大洲:西澳矿石需海运至马来西亚分离,再运往欧洲加工,全程耗时3个月。2025年夏季一场台风导致船期延误,马来西亚工厂生产线直接停摆一周。
更讽刺的是,莱纳斯80%的原料仍需从中国进口,所谓“去中国化”本质仍是依赖中国供应链。
这种产业链优势是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
江西赣州聚集了几百家稀土配套企业,任何生产物料半小时内就能调齐。而澳大利亚要建设同等规模的配套体系,保守估计需要投入上百亿美元,时间周期至少5年以上。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是几十年市场选择和产业演进的结果,简单靠资金投入难以复制。
![]()
中国的第三张底牌,是战略储备与定价权的绝对掌控
中国不仅是最大稀土生产国,更是最大储备国。赣州国家稀土储备基地存有上万吨高纯度镝、铽等重稀土,可根据国际供需灵活调节投放量。
2021年,中国稍收紧镝、铽出口配额,国际价格立涨80%;2025年8月增加出口后,单月出货量达7400吨平抑价格。
这种调控能力让中国可以在不影响自身需求的情况下,精准影响全球市场。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海外布局锁定了稀土资源的“第一公里”。企业在非洲、南美收购多处稀土矿的控股权,从源头上掌握了主动权。五角大楼评估认为,如果中国完全断供稀土,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会在6个月内下降70%以上。
![]()
2025年10月商务部61号公告规定,凡使用中国原料或技术的境外稀土产品,出口必须获中方许可。这意味着莱纳斯即使生产出稀土,只要供应链涉及中国环节,其销售仍受制约。
这种掌控力使中国在贸易博弈中占据主动。
澳洲挖人,最终也改变不了什么。
当西方沉迷于“挖人抄作业”的捷径思维时,中国默默打造了技术、产业链和战略储备三张王牌。
中国的三张底牌,藏在徐光宪院士等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里,藏在产业集群的效率里,更藏在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话语权里。
![]()
他们挖走的只是金库保安,而非金库本身
中国用体系性优势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全链条的生态掌控。
这是中国稀土霸权不可撼动的根本原因,也是任何试图复制者难以逾越的产业鸿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