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小镇上,有一团团活的人类脑细胞可供出租,这些斑点大约有一粒沙子大小,可以接收电信号并作出响应,就像计算机。
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而是已经一步步走向商业化的现实,欢迎来到人脑计算机的世界。
近日,Nature上发布了题为《The computers that run on human brain cells》的特写文章,系统性介绍了人脑计算机这一前沿领域以及相关进展。
下文中我们对内容进行了编译,并着重介绍了其中提到的相关企业以及国内团队在该领域的进展。
![]()
月租5000美元 全球首个人脑类器官平台
2024年,瑞士公司FinalSpark推出了首个人脑类器官平台,提供由人脑细胞或类器官制成的生物计算机租赁,对选定的科研团体免费,而公司则需支付每月5000美元。
而今年8月,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Ward Cherrier团队利用这一平台发表了相关成果,他们使用大约10000个神经元的人脑类器官来成功识别了盲文字母。
![]()
他们证明了人脑计算机可以执行一项简单的处理任务:区分和识别输入。该团队下一步目标是将来自培养细胞的信息解释为对机器人的指令,例如再次阅读字母。
FinalSpark是如何制作这台“人脑计算机”的呢?该公司首先会购买干细胞,随后将它们转化为神经元,并将它们收集到毫米宽的团块中,称为脑器官。
这些脑器官上连接着电极,而科学家们可以用微弱的电流刺激这些类器官,它们则以活动激增的方式作出反应,大致相当于传统计算中的“1”或“0”。
但这些类器官作为活细胞有存活期限,目前FinalSpark公司的最多可以存活六个月。
![]()
售价3.5万美元 全球首台商用人脑计算机
今年3月,澳大利亚公司Cortical Labs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上推出了全球首台商用生物计算机,售价为3.5万美元。
![]()
这种名为CL-1的生物计算机将“来自人类干细胞的实验室培养神经元”与硅相结合,创建了一种被称为合成生物智能 (SBI)的神经网络。
他们没有使用类器官,而是选择在培养皿中创建细胞网络,然后连接到一台计算机,该计算机经过编程,使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移动虚拟球拍,而虚拟球则弹跳。
![]()
为了将球拍引向球,如果细胞正确,研究人员会向神经元提供有组织的电活动爆发。如果神经元将移动到错误的方向,它们就会被混乱的白噪声轰炸。
在发布会上,该公司指出整个机架的CL1单元仅需要使用约850-1000W能量,比传统的AI和计算模型少得多,且完全可编程,提供双向刺激和读取接口,而神经元的使用寿命同样为六个月。
![]()
浙大团队研发 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
今年8月,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了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Darwin Monkey(悟空),这是全球首台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
![]()
悟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过千亿,其神经元数量已接近猕猴大脑规模,在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约为2000瓦。
据悉,“悟空”上部署了多项智能应用验证,能够运行DeepSeek类脑大模型完成逻辑推理、内容生成和数学求解等智能任务,还能够模拟包括秀丽线虫、斑马鱼、小鼠以及猕猴等不同神经元规模的动物大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