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云南楚雄,召开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
“防止大规模返乡”这六个字,听着冷冰冰,实则藏着对几亿普通人命运的深切焦虑。不是不让农民工回家,而是怕他们回了家,却无路可走。
有人浪漫化“回乡躺平”:种两亩地,养几只鸡,喝喝茶,晒晒太阳,多惬意!
可现实是,一个在城里干了十年快递、流水线、工地的中年人,突然回到村里,既没土地流转权,又没新技能,连智能手机都玩不溜,他拿什么养活一家老小?
![]()
农村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没有社保、没有稳定收入、连水电都可能限时供应的生存前线。
农业农村部开会强调“两稳一防”,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别让失业逼人回乡,更别让回乡变成返贫。
这不是限制自由,而是提前堵漏。因为历史教训太痛,一旦大量劳动力无业滞留乡村,轻则家庭陷入困境,重则引发社会动荡。所谓“流民”,从来不是懒汉,而是被时代甩下车,却无处落脚的普通人。
![]()
问题在于,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想回?不是家乡突然变好了,而是城市越来越“容不下”。出租屋电价翻倍、通勤三小时、孩子上学难、看病报销难……普通打工人在城市拼尽全力,却始终像“临时居民”。
而与此同时,老家确实在变:电商服务站建起来了,养老护理需求涨了,乡村旅游火了。机会在长,只是没人教他们怎么接住。
![]()
真正的症结,不在农民工“想不想回”,而在城乡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城市只要他们的劳动力,不要他们的生活;乡村欢迎他们的人,却给不了体面的饭碗。
于是,政策开始转向:搞技能培训,不是教人插秧,而是教直播带货、家电维修、养老陪护;扶持帮扶车间,不是发救济,而是让家门口就有活干;推动创业贷款,不是画大饼,而是真金白银帮人开个小超市、办个冷链点。
![]()
这些动作,看似琐碎,实则是在为一场潜在的社会危机筑堤。
但光靠输出地努力,远远不够。
那些年年抢“高端人才”的大城市,也该低头看看脚下,是谁在送外卖、扫大街、盖高楼?如果连基本居住成本都压得人喘不过气,谁还愿意留下?当“人才”和“人力”被割裂对待,城市的发展根基其实正在松动。
![]()
说到底,农民工不需要被怜悯,只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提供选择权。如果回去能创业,留下能安居,何来“躺平”之说?
防止规模性返乡,不是阻止脚步,而是铺好两条路:一条通往城市的尊严,一条通向乡村的希望。
否则,当几亿人被迫在“无处可去”,和“有家难回”之间挣扎,受伤的不只是个体,更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基石。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情怀,更要靠产业、技能和制度支撑。否则,“回家”就不是归宿,而是退路。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人只有退路可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