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完成自然无法完成之事」
文 | 李秉浩
十一月的上海,阳光强劲,直射在我稚嫩的脸庞,在黄埔江畔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花儿听到蜜蜂了吗?」的双年展,正在接受肤色各异人民的检阅。
迈入大厅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大自然馈赠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下:「艺术,完成自然无法完成之事,艺术模仿自然」。
这位古希腊哲人,或许未曾预料到,在数千年之后的上海黄浦江畔,一座由发电厂改造的艺术圣殿,正以一场名为「花儿听到蜜蜂了吗?」的展览,为他的论断作出,震撼人心的当代注脚。
走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瞬间,时间仿佛发生了奇妙的折叠。高耸的工业穹顶下,十七万朵黄色人造花构成了一片悬浮的空中花海,它们无根无枝,却让整个中庭弥漫着加勒比海风般的清香。这件名为《风之幻影》的装置,源自艺术家对加勒比地区生态危机的深切凝视——当真实的花朵在飓风与过度开发中凋零,这些永不枯萎的仿制品反而成为了更持久的生命见证。
![]()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完成自然无法完成之事」,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艺术不仅模仿自然,更完成了自然未能达成的永恒,将易逝的美丽凝固成永恒的叩问。
这场以上海双年展为名的艺术盛会,其核心设问「花儿听到蜜蜂了吗?」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隐喻。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表明,花朵确实能「听」到蜜蜂振翅的频率,并在几分钟内分泌更甜的花蜜。这种超越人类感知范畴的互动,恰如艺术与观者之间那种不可言说的共鸣。
![]()
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说:「我们要把展馆变成花园,除了视觉体验,展览还试图通过声音、材质和空间布局,营造出一个可漫游、可倾听的生态景观。」这句话揭示了当代艺术正在进行的深刻转变——从单一的视觉呈现转向全感官的生态构建。
在墨西哥艺术家塔尼亚·坎迪亚尼的竹编豆荚下,俯身倾听。潺潺水声、簌簌林涛、清脆鸟鸣从头顶倾泻,这个需要驻足静心的声场,是展览最精妙的隐喻之一。当我们将耳朵贴近这些人工自然装置,听见的不仅是录制的自然之声,更是艺术为人类与自然重建的联结通道。这种「通透的共情」,正如艺术家所言,:「是向他人施予慷慨,意味着建立一种通透、充满共情且富有政治意涵的联结。」
![]()
艺术在此完成了自然难以独自达成的使命——在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日本艺术家AKI INOMATA的《如何雕刻雕塑》展区,河狸啃咬的木材与雕塑家的复制品并列陈列,这件作品巧妙地解构了创作的本质。当河狸遵循本能啃咬木头,当雕塑家模仿齿痕进行再创造,艺术与自然的界限变得模糊。
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自然」的命题在这里获得了崭新维度:艺术不仅模仿自然的外形,更模仿其创造的过程与智慧。这种跨越物种的创作对话,让我们看到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不同生命形式的媒介。
立陶宛艺术家利娜·拉佩莱特带领孩子们用想象中动物的语言进行表演时,那些没有具体语义却充满和谐的声音,恰如花朵对蜜蜂振翅的回应。起先是沉默,然后有人试着发出声音,有人用类似的调子作出回应,自始至终没有人说话,却展现出惊人的和谐。
艺术家坦言:「在过去的三年里,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并不会自动带来理解和信任。」这种超越语言的理解,这种在失调中构建的和声,正是当代艺术最珍贵的馈赠。在阅读展签成为观展标配的时代,这个展览勇敢地邀请我们暂时放下文字,用最原始的感官去体验。
日本艺术家山崎阿弥的现场表演,则将这种聆听的哲学推向更深层次。她选择在铺满黄花的中庭开始歌唱,然后聆听环境的回应。「我用自己的声音唤醒这些地方,照亮回声的阴影;我跟随自己的耳朵行走,它们就是我的指南针。」她的实践提醒我们,每一个地方原本就在歌唱,只是我们需要学会倾听的艺术。
![]()
这场展览最动人的部分,或许在于它对「去人类中心」感知方式的探索。墨西哥艺术家米格尔·费尔南德斯·德卡斯特罗用一整面墙重复描绘燃烧的树状仙人掌,那个2019年在美墨边境武装冲突中被点燃的百年生命,既铭刻着人类的暴力,也见证着生态的脆弱。艺术在这里不仅模仿自然,更成为自然的代言人,替那些无法发声的生命诉说它们的遭遇与苦难。
漫步至艺术家里克利·提拉瓦尼的橙色茶帐,手捧温热的养生茶,我突然理解了这个看似简单空间蕴含的深意。当不同背景的陌生人在这顶帐篷下共享静谧时光,艺术正在完成自然中难以自发形成的相遇——它创造了一个让差异共存的临时乌托邦。在这个被艺术重新定义的空间里,一杯茶的时间可以容纳无尽的可能:或许是一次热烈的畅谈,或许只是并肩聆听静谧,而这两种状态都同样珍贵。
![]()
站在铺满黄花的中庭,想起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的话:「这座建筑本身也在发出噪音。」
此刻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确实在歌唱——通过每一朵人造花的摇曳,每一个声场的震动,每一件作品的低语。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一曲关于感知、联结与希望的交响诗。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这个充满诗意的科学问题,通过这场展览变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温柔质询。
将自己从世界的中心稍稍移开,当人们学会像花朵聆听蜜蜂那样聆听万物,艺术便完成了自然永远无法独自达成的奇迹——它让人类在文明的喧嚣中,重新听见了天地间最原始的韵律,并在这种聆听中找回了与万物共生的智慧。
![]()
这或许就是亚里士多德箴言在当代最深刻的回响:艺术不仅模仿自然的外观,更继承并光大了自然的创造精神;它不仅完成自然无法完成之事,更指引人民回到那个,从未真正离开过的自然家园。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这个秋天,十七万朵无根之花正在诉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的那座回音壁,让双方都能听见彼此最深处的歌唱。
李秉浩的商业新知
,赞1



![]()
MXC极域:赋能上海,重塑「实用主义」
![]()
相互宝航空战 VS 水滴互助地面战,谁将胜出?
![]()
宜信财富:城墙之内,绿树成荫
![]()
好看的爱奇艺,亏着诠释轻奢侈主义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李秉浩频道原创,2018年上海年度自媒体,著名科技财经作家,知名的金融科技、天使投资人,以稀缺的观点与高层对话闻名。
▶李秉浩系头条号签约作者、现已覆盖今日头条、搜狐财经、网易财经、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号、新浪微博、UC头条、百家号、企鹅号、雪球号、蚂蚁财富号等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