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开市四周年的重要节点。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标志性成果,这家全国首家证券公司制交易所,四年来始终坚守“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核心定位,以制度创新破解融资难题,以资本赋能激活创新动能,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版图上勾勒出一条从“蹒跚起步”到“茁壮成长”的奋进轨迹。从282家优质上市公司的集群崛起,到950万合格投资者的持续汇聚;从累计超600亿元的融资活水,到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的规模跃升,北交所用一组组亮眼数据,书写了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新篇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本平台。北交所的开市丰富了北京市的资本市场体系,提升了首都资本市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五成
四年来,北交所始终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构建起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体系,让“小而美”的企业绽放“大能量”。如今,北交所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心聚集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4日,北交所282家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69家,占比近六成,这一比例仍在持续攀升。2025年新上市的18家企业中,14家为“小巨人”企业,占比超77%,形成了“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这些企业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在各自细分赛道构筑起核心竞争力:吉冈精密专注铝合金精密零部件研发,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8.97%;智新电子的连接器和线缆组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与数据通信领域;常辅股份凭借阀门专用电机驱动技术,成为核电等高端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它们如同毛细血管,为我国制造业升级和产业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超八成企业盈利展现强劲发展韧性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北交所过会企业净利润中位数已跃升至约7000万元,较开市初期实现大幅增长。从业绩表现看,北交所上市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2025年三季报显示,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5.99%,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其中16家公司分红金额已超过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投资者信任。在行业分布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八成,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成为市场热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优势。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而北交所通过优化上市条件、简化审核流程,为企业开辟了便捷的直接融资通道。四年来,上市公司累计融资超60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既满足了企业研发投入、产能扩张的资金需求,又坚守了合理定价、适度融资的普惠理念,实现了融资规模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
2025年北证50指数累计涨幅约50%
“北交所的最大突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对接资本市场。”中信建投证券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张玉龙表示,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北交所立足中小企业特点,构建了一套差异化、市场化的制度体系,为市场活力注入了持久动力。
在发行上市环节,北交所创新推出“注册制+保荐承销差异化安排”,将发行与上市环节衔接,允许企业在向原股东发行时简化保荐承销流程,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上市成本。这种“量身定制”的制度设计,既坚守了信息披露的核心要求,又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更多优质企业能够“跳起来够得着”资本市场。截至2025年11月,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从开市初期的81家增长至282家,总市值实现翻倍增长,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资本市场之一。
交易制度的持续优化,显著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北交所推出混合交易制度,引入做市商机制,既保障了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又增强了交易活跃度。2025年以来,北交所市场韧性凸显,北证50指数累计涨幅约50%,月成交额从2022年的200亿元左右飙升至6000亿元,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提升至约80%,日均成交额较去年增长超一倍。这种流动性的改善,不仅让企业估值更趋合理,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交易体验,形成了“企业质量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资金持续流入”的正向循环。
在投资者结构方面,北交所成功吸引了多元化资金入市,构建起“散户+公募+社保+险资”的多元投资者生态。合格投资者开户数从开市初期的400万户增长至950万户,公募基金持仓规模稳步扩大,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供给。主题基金的亮眼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关注度。截至2025年11月,成立满一年的11只北交所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内平均收益超60%,19只指数型基金平均收益超35%,既印证了北交所企业的投资价值,也为市场引入了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债券市场的特色化发展,让北交所的服务维度更加立体。北交所率先开展交易所市场国债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为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在信用债领域,推出科创债、绿色债、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品种,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让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层次更丰富、覆盖更广泛。
60余家证券公司开展北交所上市保荐业务
北交所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机构、创投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四年来,北交所积极构建“中介愿意做、投资者愿意投、政府愿意支持”的良好生态,将服务链条前移下沉,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与支持。
在中介机构培育方面,北交所通过激励评价机制,引导证券公司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目前已有60余家证券公司开展北交所上市保荐业务,涌现出一批专注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券商。创投机构的深度参与,为中小企业注入了“耐心资本”。北交所九成上市公司获得过创投机构投资,这些机构不仅提供早期资金支持,更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公司治理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帮助企业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阶段。这种“创投+上市”的接力模式,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良性循环。
北交所还积极深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构建政策协同机制。与工信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深化对接,将资本市场服务与产业政策支持有机结合,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合力。
北证50ETF将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场
在今年10月29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表示,北交所将在证监会的领导下,深入谋划“十五五”时期北交所、新三板市场建设思路与举措,重点从四个维度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鲁颂宾表示,将持续研究优化北交所上市标准体系,提升上市审核制度的适应性和精准性;持续推进北交所指数体系建设,加快推出北证50ETF,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不断提升投资交易便捷性。
市场期待已久的北证50ETF加快推出,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估值水平,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市。未来,北交所或将在融资工具创新、交易机制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提升市场效率,让更多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小企业成长红利。
北京:更好发挥北交所“主场优势”
今年10月16日,在《北京市关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下称《实施方案》)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曾林峰介绍,北京市委金融办积极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提质扩容,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截至9月底,北京市累计有北交所上市公司23家,城市排名第一,在审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12家(其中创新层206家),城市排名第一。在挂牌上市方面,北京证监局将指导企业用好用足资本市场各项创新改革政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等,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更好发挥北交所“主场优势”,支持四板市场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
北交所的开市丰富了北京市的资本市场体系,提升了首都资本市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北交所对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市场专家认为,北交所有利于推动北京科技创新和促进更多单项“冠军”异军突起。北交所的成立将更好地为高科技人才创业兴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同时,北京也为北交所提供坚实发展支撑。北京作为科创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科技人才和科研资源,为北交所持续输送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源,保障其上市企业质量。且金融街的区位优势,能让北交所便捷对接券商、创投机构等金融资源,完善“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资本生态。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北交所的平台效应愈发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八成,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相关标的成为市场热点。星图测控、锦波生物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借助北交所融资支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其中星图测控成为国内首家太空管理领域上市公司,锦波生物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突破。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费用均值从2020年的1851万元增至2024年的3148万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周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