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台上呼吁“抵制网络水军”,网友却炸开了锅。
![]()
台下小米法务部却忙着删差评、提管辖权异议、给媒体记者发恐吓邮件,这哪是企业家的担当?
分明是又当又立的双面戏法。
一边高喊“安全是前提”,一边把“颜值是王道”刻进产品基因;一边晒“十佳车身”奖状,一边对车门打不开致人死亡的事故闭口不谈;一边痛斥“黑公关”,一边被扒出2018年就因删差评、刷好评被工商处罚。
![]()
小米的舆论危机,从来不是“被黑”,而是信任崩塌后的必然反噬。
从手机到汽车,雷军最擅长的从来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流量操控。他穿黑T恤学乔布斯,和董明珠打赌造话题,用“风口论”收割粉丝,把用户变成“米粉信徒”。
这套打法在3C领域或许奏效,毕竟手机死机可以重启,系统卡顿能靠更新修复。可汽车不同,四个轮子载的是人命,不是数据。
SU7上市至今不到两年,已接连发生多起致命事故:3月,三名年轻女孩因AEB未识别锥桶、车门无法打开而葬身火海;10月,成都驾驶员深夜撞上隔离带,同样因车门锁死未能逃生。
![]()
家属质疑智驾系统缺陷、应急设计缺失,雷军却只在微博晒阳光下的嫩芽黄车身,配文“更好看”,轻飘飘三个字,踩在三条人命之上,何其冷漠!
更令人寒心的,是小米的应对姿态。
面对合理质疑,不是公开数据、改进设计,而是祭出“法务大棒”:消费者起诉,它提管辖权异议拖时间;媒体报道问题,它纵容水军围攻记者;网友讨论安全隐患,它扣上“黑嘴”帽子。这种“只许夸、不许批”的傲慢,早已背离了雷军早年标榜的“和用户交朋友”。
![]()
而所谓“安全第一”的新话术,不过是亡羊补牢的表演。当初发布会反复强调“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唯独没把“最安全”放在首位;如今事故频发,才急急忙忙搬出测评奖项。
可老百姓要的不是奖杯,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车门!当生命在燃烧中消逝,再高的车身评分也救不回一个年轻人。
![]()
讽刺的是,雷军一边控诉“网络水军”,一边自己就是水军生态的最大受益者。小米早年靠社群营销起家,把粉丝当免费推广员;如今造车,仍用饭圈逻辑煽动情绪,新车发布必带“泪目”“感动”标签,负面评论一律折叠。
新华社旗下的央媒《半月谈》,曾尖锐指出:“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可惜,雷军没听进去。
![]()
真正的企业自信,不是屏蔽批评,而是直面问题。
特斯拉也曾因Autopilot事故被千夫所指,但它开放数据、配合调查、持续迭代;比亚迪面对质疑,敢把电池针刺实验直播给全世界看。而小米呢?除了删帖、控评、转移话题,还剩什么?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正把汽车当成“大号手机”来卖,重参数、重颜值、重营销,却轻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最根本的属性:可靠、安全、敬畏生命。
雷军说,“智能电动车就是手机加四个轮子”,这话彻底暴露了小米企业文化的致命误区:手机可以试错,汽车不能,这家公司毫无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
能够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真是又蠢又坏。
如今,公众对小米的信任正在加速流失。不是因为嫉妒它的成功,而是愤怒于它的傲慢。当一家企业把用户当流量、把生命当KPI、把法律当工具,再响亮的“民族品牌”口号,也不过是镀金的遮羞布。
![]()
雷军若真想让小米汽车走得远,请先放下“营销鬼才”的执念,回到造车的初心:别再问车好不好看,先问问它能不能在生死关头,为用户打开一扇生门。
否则,“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真可能变成“最后一台”。
而那时,再多的奖项、再狠的法务、再精致的公关,也换不回逝去的生命,更救不回崩塌的口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