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很多网友看到全国地铁仅有上海与福州盈利,原来这是2024年地铁年报数据。万万没想到,都2026年了,怎么还在说2024年财报。
因为全国地铁年报数据的公布时间跨度较大,多数集中在次年4月至6月公布,部分可能因内部审计流程或信息披露安排,还会延迟发布,截止2025年5月,全国有28个城市相继公布。
总体来看,地铁亏损逐年扩大,早在2020年有15个城市地铁亏损,2021年上升到19个城市,如今达到了26个城市,绝大多数都是用城市的财政来补贴。那么地铁作为民生项目,该不该亏损,大家的说法不一,但现在全国地铁修建门槛收紧是正在发生的。
![]()
全国地铁为什么会亏损
✍ 根据数据报告看,北京地铁的客流量高居全国前列,2024年照样亏损216亿。作为曾经国内最赚钱的深圳地铁2024年也亏麻了,净亏损334亿,相当于每天亏损近1亿。青岛地铁亏损88亿,宁波地铁亏损75亿,成都地铁亏损近70亿。
但从下表可以看出2024年净利润前五,北京31.5亿元,天津8.5亿元,长春5.9亿元,南京4.3亿元,成都3.79亿。净利润负数3个城市地铁是佛山、兰州、深圳。城市财政补助最多的3个城市是北京248.5亿元,青岛89亿元,苏州85亿元,宁波78.2亿元。
![]()
根据公开信息,成都地铁在城市财政补贴下实现账面盈利,但整体也处于亏损状态。尽管2024年营业总收入达117亿,归母净利润为3.79亿,但扣除73亿补贴后,实际亏损69亿多。
这意味着,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成都地铁的运营成本高于票务收入和其他非票务收入,所以仍需依赖财政支持来维持运营。
问题来了,有网友说,明明很多大城市的地铁人都挤不动了,为啥还是每年亏损?
众所周知,地铁建设堪称 “烧钱工程”,单公里均价成本在7亿元上下,几乎是高铁的两倍,甚至也有超过10亿,其中上海19号线每公里造价更是高达20亿元,被称为 “史上最贵地铁”。
地铁建成之后一旦开通,其日常运营成本、设备检修、设备折旧更新成本,以及融资贷款成本,地铁的成本总额还要加倍提升。
所以说,地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除了建设成本,还有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其消费支出同样惊人,其中包括职工薪酬、动力费、修理费、保安保洁及安检费、其他费用等。
比如动力费也占据了约14%发上,而且随着线路延伸、供电系统和机电设备运行年限增加,电费支出只会逐年上涨。维修与材料费在10%左右,但考虑到质保期结束后设备进入大修周期,这部分成本也会迅速攀升。
![]()
在全部成本构成中,职工薪酬是最大的支出项,约占50%左右,当然这里的职工薪酬指企业为员工承担的全口径人工成本。所以说,重庆轨道交通集团负债834亿,昆明轨道交通集团负债仍超1000亿,都是压力山大。
为此,每年很多网友都喜欢炒作这个话题,其实各家公司的财报口径都不一样。有的装入资产多,有的装入资产少;有的公司设计成了运营公司并且按服务收入口径统计,有的则是把大量地产等业务装入。
比如深圳地铁曾作为国内地铁行业公认的“盈利标杆”,2019年的净利润达到117亿,在随后5年的时间净利润合计高达270亿,但是2024年就就亏掉了过去五年的全部利润,如此断崖式下跌令业界侧目。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本身深圳地铁运营亏了,而在于7年前的战略投资。2017年,深铁在“宝万之争”中接手万科股权,成为持有27.18%股份的第一大股东。而这几年房地产不行,地产业务造成总账面上的亏损。深圳地铁集团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再亏32.68亿元……
其实深铁运营板块依然稳健,还有武汉地铁2025年1-9月营业收入达62.1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3.27亿元增长16.7%,这一增长或许反映出武汉地铁在客运量、广告运营或附属业务上的积极表现,虽然总体也亏损,但趋势好转。
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到来,地铁公司地产收入开始下滑,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盈利完全没问题,曾经很多城市的地铁迎来快速建设期,大量人口聚集,对地铁带来正向收益。
但当房地产走下坡路时,城市大规模扩张时代结束的时候,其弊端就会显现出来,地铁也就会跟着出现亏损,成也地产,败也地产……
![]()
地铁票涨价能否解决亏损
✍ 再来看运营收入,地铁要想挣钱盈利那只有靠非票务收入,因为仅仅靠低票价不可能实现盈利。
我国的地铁票价从全球范围来看是很低的,从北上广深到南京、苏州、武汉、杭州、成都等基本地铁票起步价都在2到3元吧,关键是十多年了都不涨价。
在成都坐全程也就10元左右,但大家可以去香港试坐一下地铁,他们的票价是多少,起步价都是10元吧。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上海地铁盈利的唯一原因就是高票价,高客流,所以说地铁该涨价。
上海地铁创新开创了融资租赁模式,在地铁站台屋顶盖上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带来稳定收益,重点是上海地铁将客流量与商超、地下商铺之间实现了完美对接,非票务收入大幅提升,还有福州地铁主要是通过TOD模式,通过站点周边的土地增值带来收益。
上海地铁多样化票务运营。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9:30-16:00)推出分时折扣,票价打8折。针对周末及节假日推出家庭套票,夜间22:00后地铁票价上浮50%。
那票价上涨能否解决地铁亏损,显然也不能,因为地铁本身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交通,涨价太狠可能会带来反作用,就算地铁票价上涨在合理的范围内,但也无法解决亏损问题。
在平常很多讨论中,有人抱怨地铁亏损,说财政补贴压力越来越大,还有说因为“安保太多”,把地铁的利润给吃光了。
其实这完全是第一视觉感观,因为安保人员是乘客坐地铁时最容易被看到的。但感官与事实并不等同,仔细分解地铁的成本结构会发现,安检与安保的费用仅占大约12%左右。
把地铁亏损问题归咎于安保,只能算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虽然安检可能带来诸多不适,但有安检可以断了某些人的恶念,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或减少过失,最主要的是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
其实,地铁、城铁、高铁、高速都属于公共设施,公益性的第一属性,本来就不是冲着盈利赚钱来的,亏损也算是常态吧。
比如地铁看似亏损,但却承载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生产力,方便大家,赢得民心,眼光要放宽,不能只看到地铁亏,其实地铁沿线都在赚钱。
地铁行业具有普惠公益的民生保障功能,不可能彻底停掉财政补贴,但是有必要建立更透明、更科学的机制。
![]()
成都地铁如何解决亏损
✍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想“升级”的城市,都在修地铁。尽管国家对轨道的审批门槛越来越高,但轨道似乎依然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近年来,成都快速发展过程中,地铁就是城市发展助推器。为成都带来了就业、交通便捷性、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等诸多好处,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比如魔幻的天府三街站,工作日8:45-9:00,每分钟超400人涌出闸机,堪称“人类早班奇观”。虽然成都客流量尚可,但客流规模距离北京和上海,有着10亿人次以上的差距,未来前景可期。
成都地铁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经营者,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也要兼顾商业盈利需求。
成都地铁超过700公里的运营里程,按照平均造价测算,累计投资在2000亿元左右。但成都地铁的非票务收入,从2020年的18%已提升至2024年的27%。
很多城市的地铁公司仅仅是“运输公司”,没有获得土地开发和商业运营的权利,导致注定亏损。而成都自从把地铁公司改为轨道交通集团之后,就在积极探索TOD模式,正在成为重要盈利增长点。
成都于2017年正式对TOD开发进行系统部署,在2021年发布出台TOD顶层设计。2024年10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论坛年会活动现场就可知道。
会议上强调城轨交通TOD是城市经济的稳定器和增长极,是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力量。其中上海地铁、成都地铁、杭州地铁等8家单位作交流发言,总结各地城轨交通TOD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做法。
![]()
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实施20多个TOD项目,累计开发体量突破1000万方,并且成都轨道集团还独立开发项目,比如陆肖TOD、双凤桥TOD、梓潼宫TOD、龙潭寺TOD等。其中幸福桥TOD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幸福拾光”,马厂坝TOD成都首个TOD住宅类保租房“。
未来只有把TOD理念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把站点周边土地、地下商业、广告、停车场等一揽子纳入开发运营,实现运营收益多元化,才能真正实现从“亏损泥潭”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2025年8月21日-29日,西部7家轨道交通集团陆续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有2家盈利大幅增加。其中成都轨道集团就是一马当先,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88%;归母净利润6.22亿元,同比增长320%。
剖析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利润主要来自“场站综合开发”,如下表:
![]()
当然以上只是算狭义的小帐,如果算经济大帐,成都就赚到了。这本大经济账算起来并不难算,700公里线网带来全城35%左右人口的800米通勤覆盖,轨道交通产业规模,以及账本之外精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的各种潜在收益。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度位居西部之首,其中装备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该集群汇聚57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群规模已达5000亿元。
比如成都地铁70%实现“本地造”,新都高新区打造出轨道交通产业园。成都地铁目前已经实现百公里运营能耗从2020年的12万度降至2025年的9.8万度,能源消耗成本比西安低了15%。
全国来看,地铁疯狂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城市地铁建设被叫停,盲目扩张已经不可取,要拿出真本领,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
成都地铁从构想到理想,再到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之路,绝不是有些网友所理解的那样,看着复杂其实很简单。
不要总担心盈利有多难,但给市民出行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准时准点、票价低廉、绿色出行、冬暖夏凉。
全球的地铁都有亏损,包括西方国家,而在我国补贴盈利也是行业惯例。其实简单说,城市轨道就是对城市相对弱势群体的补助,相比于其他交通方式,地铁能提供最平缓的出行成本曲线和最可靠高效的运力。
![]()
轨道交通的服务群体主要是广义上不开或不坐小汽车的群体,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无法留住无车群体的城市将失去竞争力。
说得更直白点,坐地铁相比自己开车,就相当于薅羊毛。多坐算是支持轨道交通建设,增加了营业额,但也是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果都不去坐,怎么惠及?坐的人越多,亏损就越少吧。
修建地铁后,其周边新房的价格会升高,买房人支付成本增加。但地铁的乘客是全体,受益者是普通收入阶层,相当于高收入者变相补贴了低收入者,这对普通人群是最大的利好。
反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收入者没有多少吐槽地铁亏损吧,吐槽多的反而是普通群体,真不知道咋想的,再说句难听的,成都修不修地铁对你的个人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总结,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被诱导出来的。轨道交通不是建出来的,而是运营出来的。
成都地铁正在给着我们最好的答案:亏损不可怕!比这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理解,一边坐着地铁还在骂,确实有些过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