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一句话,使台海风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1月13日她与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在台北会面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良性竞争是可以的,不应该让无休止的恶斗内耗断送台湾地区的发展前途”,并且强调“以大局为重、以人民福祉为重”。调门不高,但是直指要害:不能再把对立当作了政绩,不能再把社会推向对抗的死胡同,要把轨道拉回到可以商量、可以对话的方向。
外部温度不断上升,岛内对立没有减缓的趋势。选举的余波还没有平息,蓝绿互相攻击、网络上互相指责,焦虑和疲惫的情绪在蔓延。政治人物也感到疲乏了,谁先转弯,谁就能抢回节奏。她用“不以强硬用语博取关注”来划清界限,并发出“回归商讨”的信号。
![]()
她以前有过争议,增加军费她不赞成,对抗路线她也不赞成。与AIT会后,她没有走“安全焦虑”的老路,而是提出了“共好、双赢、免除战祸”的观点。这不是情绪,而是一种盘算:既不放弃自己原有的立场,又想回应外界的关注,于是把刀口落在了“和平”上面。
有人说她变了,也有人说她只是把话说清楚了。关键在于民意的曲线变化。根据11月13日最新的民调结果,与去年12月相比,“台独”支持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而支持统一的声音则逐渐上升。热词也在发生变化,由强硬、抗中转向和平、稳定、交流。海上军机军舰的行踪、订单的增减都加大了风险,立场也跟着变化。
蓝营最在意的是这个问题。国民党长期打“稳定牌”,少些冲撞,多些姿态调整,虽然经常被骂,但是很多县市的基层治理还是有口碑的。民意的变化又把他们拉回了中间地带。郑丽文这次踩准了节奏,盯住了“和平”,没有踩红线,也没有激化矛盾,给自身留了余地,也为对手递了台阶。有人叫它转弯,有人叫它归位,但是方向已经很明确了:对抗没有出路,和平才有空间。
![]()
另一边也在加快速度。大陆提出“拔钉子”,针对统一进程的各种阻力:外部势力在军事上搞鬼、外交上想“正名”、舆论上制造噪音的都有。海空巡航以及实战演练常态化,表明台湾问题不是别人棋盘上的事。经济方面加大压力,与“台独”有关的资本和企业所受的压力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市场准入、审查以及投资风险评估等方面都会有更加明确的信号。对于G7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涉台举动,回应更加坚决,目的在于降低误判的空间。
把两条线放在一起,岛内民意降温、大陆节奏升温的交叉点,就是政治人物的选择点。郑丽文先伸手,她的发声不可能马上改变台海局势,但是她敲了敲“对抗叙事”的门,虽然不一定能打开,但是已经发出回响了。
往后看,选战就是个重要的节点。地方选举先试水:拼治理、民生、务实,不靠口号抢镜。如果该打法在县市层面行得通的话,到2028年两岸议题自然会延伸出去。政治要回到民意,民意一变,队形就跟着变。不是政客去说服大众,而是大众用脚投票把路线拉回到现实中来。
![]()
岛内的对立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军售、军费、军演依然存在。还有一条线在继续发展下去:会有多次“求稳”的表态,会有多次“把对话找回来”的声音。关键是看谁能从口号转向方案,从情绪转向路径。对话不是靠豪言壮语堆出来的,而是由航线重开、贸易通畅、人流往来、学术交流、文化互访等一项项不显山露水的工作积累起来的;这些工作虽然不引人注目,但是可以消除人们的恐惧感;当恐惧感降低之后,才能进行合理的讨论,社会也才能自我修复。
在更大的棋盘上,统一进程在稳步推进,路径更清晰,节奏更稳定;阻力仍然存在,但是密度正在发生变化。外部戏份再重,也无法抵挡住内部共识的叠加。回到她的话:良性竞争可以有,无休止的恶斗伤不起。政客的语言和媒体的标题短期内可以博得掌声,但是长期下来会付出代价。事情还没有结束,后面还会有关于这件事的回应、试探以及博弈。不必急于下结论,用长远的眼光、平缓的情绪来看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