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流感活动呈现上升趋势。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南方、北方省份检测到 流感病毒阳性标本中,H3N2亚型占比均超过九成。
同时,近日气温骤降,让流感防控难度也随之升级。接下来为您拆解预防流感的五大难点,并提供实用对策!
一、密闭空间:病毒载量“蓄水池”
通风不足时,含病毒的空气被不断“浓缩”,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对策:
1. 每日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通过气流交换,不断“稀释”含病毒的空气;
2. 使用空调时,不定期开窗换气,避免长时间密闭;
3. 会议、聚餐、畅聊时,优先选择室外或宽敞大厅。
二、气溶胶与飞沫:看不见的“病毒列车”
咳嗽、打喷嚏会喷出大量飞沫(>5微米)和更微小的气溶胶(
对策:
1.流感活跃期间,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注意口罩紧贴面部,周围密闭;
2.尽量错峰出行,缩短在密闭空间的停留时间;
3.有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热等症状,主动佩戴口罩。
三、气溶胶沉降:给物体表面“撒毒”
悬浮的气溶胶终将沉降,桌面、门把手、手机屏、电脑键盘、电梯按钮、遥控器等常常成为“二次污染源”。
对策:
1.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每日清洁,清洁后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2.手机、钥匙、眼镜、平板等常常清洁;
3.拆快递、外卖后立刻洗手,外包装及时丢弃。
四、手→口→鼻:最经典的“助攻”路线
病毒污染手后,如果揉眼、摸鼻,即帮助病毒“潜入体内”。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人员密集、手和物体表面接触频繁,非常容易造成诺如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爆发。
对策:
1.流动水+洗手液洗手,七步洗手法,全流程≥15秒;
2.无法使用流动水洗手时,可使用免洗手消毒液代替;
3.咳嗽用手肘遮挡,避免咳嗽时气溶胶播散;避免用手直接遮挡口鼻,避免污染手部;
4.儿童、老人、孕妇、肿瘤病人、移植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等免疫力不足的人群,养成“正确佩戴口罩”“及时洗手”的习惯,切断感染途径。
五、防护品使用不当:
口罩也能成“毒口罩”
使用中的口罩外表面,可吸附病毒,如果反复拉扯调整、拉至下巴、随手乱放,都会让手与病毒、病毒与周围物体表面“亲密接触”,帮助病毒实现“口罩→手或口罩→物体表面”的传播。
对策:
1.先洗手再戴口罩,按压鼻夹,确保贴合密闭;
2.避免触碰口罩外侧,如需调整,只触碰口罩系带;
3.一次性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潮湿或污染后立即更换;
4.使用后的口罩,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并再次洗手。
“阴风冷雨”高湿环境利于病毒存活。高湿度环境中,建议开启空调除湿功能,保持室内湿度40%–60%。此外,每逢节假日,人员流动频繁的时间段,我们也要记住“通风、洗手、戴口罩、勤消毒”,把每一道传播链条都切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