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是一条让人心口发紧的消息。5月7日,本该是个普通的上学日。清晨阳光进屋,母亲送两个孩子出门,盼着中午回家吃饭。8点44分,学校打来电话——据家属转述,班主任李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给程某某的母亲拨了这通电话,直言“孩子是骗子,谎话连篇”。这一刀子一样的词,穿过手机,扎在一个11岁孩子的自尊心上,也让母亲心里起了不安。
中午饭做好了,孩子没回来。母亲先打电话问老师,孩子有没有被留校补作业,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她沿街找、问人、去学校附近转,没消息。回到小区,楼下救护车和警车,警灯闪着,围观的人一圈一圈。她还以为是别人家出事,没往自己孩子身上想。到了15楼家门口,她看见孩子遗落的本子、笔,还有一个口罩,窗户开着,风呼呼往里灌。直到医护和民警告知,她才如遭雷击——11岁的孩子从15楼坠亡,警方向家属出具了非正常死亡证明,明确排除他杀。
我写到这,胸口堵得慌。悲痛之外,还有很多问题横在那儿,等一个交代。
家属拿出两份“遗书”。一份写在孩子常戴的口罩上,家属说涉及隐私,不便公布完整内容,但开头一句是“要将班主任李老师告上法庭”。另一份写在作业本上,据同桌回忆,孩子在当天第二节课就开始写了。他想表达“崩溃”,不会写,还问了同桌。最后同桌帮忙写成了“奔跑吧兄弟”。这份遗书的原话是:“今天,我被老师给打击了,我不想活了,因为每天作业都让我奔跑吧兄弟(崩溃)。”
这句“我不想活了”,看得人手心发凉。字丑、话直,像是一个孩子在极度委屈里最后的呐喊。
需要强调的是,白银区教育局的调查报告里,没有提到“口罩上遗书”的内容。教育部门表示,详细调查未发现这份特殊遗书。这一点,家属与官方结论存在明显分歧。这里我给出两句话:口罩遗书是否存在,有待官方进一步核验;作业本上的文字,家属与孩子同桌均有描述,属于在场者的第一手口述,需要进入证据链。
![]()
校方与教育部门的回应也来了。白银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对媒体称,属地白银区教育局已两次提交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事发前学校未发生校园欺凌,班主任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也不存在给学生施加过大压力。学校办公室人员回应称,不清楚细节,一切以调查报告为准。白银区教育局还给出一个边界:孩子坠亡发生在校外,不属于校园内安全事故,具体情况不太了解。
家属提出查看教室内监控的诉求,学校提供了孩子进入学校的画面,拒绝查看教室监控。家属的表达是,学校到现在没有主动联系,只在沟通中表示“对孩子的非正常死亡感到遗憾”,没有更多解释。这里的关键,是信息公开的尺度与时效。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重大事件,校内证据的留存与调阅流程,必须更透明、更人性化。这不是某一家学校的事,这是一套系统的规范问题。
还有一个刺目的支线。家属讲,几年前孩子曾被班主任打过,回家后脸部红肿。父亲想过给孩子转班,但程序复杂,最后放弃。为了让老师多照顾孩子,家里主动示好,送过牛奶、八宝粥,还曾宴请老师和老师丈夫。父亲开烟酒行,说老师丈夫拿走三箱酒未结账,有签字记账凭证。5月11日,家属到学校沟通,家属称“老师丈夫现场承认拿酒未付”。记者再联系时,李老师的家属否认此事,说不方便多说,等部门正式答复。
这条线怎么评估?我只给事实坐标:家属的说法在前,有凭证称“签字记账”;另一方否认在后。商业纠纷与教育关系混杂,是高风险地带。利益交织,谁还能保持专业距离?这件事,既要查清有没有“人情往来”,也要查清有没有“权力越界”。但不把话说满,等证据。
警方方面的表述很克制。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分局已向家属出具非正常死亡证明,排除他杀。办案民警表示,涉及未成年人隐私,更多细节不便透露。这点我理解。在未成年人案件里,公众的知情与当事人的保护,要两头兼顾。可也不能堵上所有信息,导致舆论只能在猜测里打转。
我跑了一圈采访,能感受到公众的焦虑点。有人盯着那通课堂电话:在全班面前给家长打电话,还说“骗子”,到底合不合适?有人问监控:教室装了摄像头,要不要给家属看?有人看遗书:孩子在本子上写下“我不想活了”,这句话该当回事吗?还有人盯着学校的调查结论:两次报告都否认“体罚”“过大压力”,那,课堂电话算什么?孩子的主观感受算不算“压力”?
![]()
把焦点摊开看,有四个点必须讲清楚:
我必须把话说直——这起事件触到的是一个痛点:当我们谈“素质教育”“减负”,真正难的不是口号,是课堂里的每一次话语、每一个动作。一个成年人的一句话,足以把一个孩子推入绝境。这话刺耳,但不夸张。家属的悲痛是真实的,老师的压力也是真实的,学校的顾虑更真实。可真相也得真实。证据要站得住,过程要经得起公众的问。
在看到争议那部分,我也有一丝不安。公众不要把一个人钉上耻辱柱,避免“舆论审判”,也不要把问题轻描淡写。彼此都要对事实有敬畏。我更在意的是,这件事能不能推动学校把心理危机识别做成刚性流程,把师生沟通的底线写到制度里,把监控调阅和家属参与做成清清楚楚的公开规则。
这起悲剧,不该被“遗忘在下一个热点之前”。孩子走了,问题不能走。
你怎么看课堂里的“当众打电话批评”?教室监控该不该向家属开放?心理危机信号怎么早早被看见、被拉住?评论区聊聊。我会持续跟进,也欢迎你把线索和观点留给我,信息越多,真相越清。调查要回到事实,回到证据,回到每一个细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