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刷到个扎心帖子:一对夫妻结婚十五年,现在每天的交流记录是妻子微信转账时系统自带的“已收款”。
丈夫加班到凌晨回家,发现客厅茶几上放着离婚协议,而妻子在卧室熟睡——两人已经297天没有肢体接触,但谁都没签那份协议。
这种婚姻现在有了个狠名字——“干婚”。
不是干柴烈火,是感情干涸得像沙漠。
![]()
北上广深超过25%的夫妻正在经历:回家各刷各的手机,吃饭像在食堂拼桌,连孩子都看不下去:“你俩还不如离了痛快!”可当事人就硬撑着,活成一对对“人形婚戒”。
“干婚”三件套:陪读、房贷、装恩爱
武汉的赵姐道出真相:“和老公早没话了,但儿子高三,离婚怕影响他高考。”
这成了多少家庭的潜规则?某中学老师透露,每年6月高考结束,教务处总能收到一堆请假条——“带孩子爸/妈去办离婚”。
比高考分数线更准的,是离婚登记处的暑期高峰。
![]()
更现实的是钱。上海徐汇有对夫妻,房子市价800万但还有500万贷款,谁都舍不得放弃产权,也背不起对方那部分债。
最后达成“离婚不离家”协议,主卧隔成两间,水电费AA制,出门还假装挽着手给邻居看。
律师圈里把这叫“资产绑定型婚姻”,离不起,只能熬。
为什么老一辈凑活能过,现在人凑活就痛苦?
我姥姥一句话点破:“我们那代人是嫁鸡随鸡,你们这代人是嫁鸡要求鸡变成凤凰。”
![]()
50后婚姻像老棉鞋,磨脚但暖和;80后婚姻像高跟鞋,好看但硌得慌。
以前修修补补穿一辈子,现在稍微不合脚就想换。
但真能换吗?38岁的李薇试过。发现丈夫出轨后本想离婚,可一算账傻眼了:自己月薪八千,请保姆带孩子就要六千,还得付一半房贷。
最后咬牙吞回离婚协议,变成“周末夫妻”——平时分房睡,周末在孩子面前演阖家欢乐。
她说:“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年结婚时脑子进的水。”
“干婚”背后是中年人的全面溃败
![]()
当婚姻变成合伙开公司,感情破产比商业破产更惨。
北京朝阳区婚姻登记处有组数据:35-45岁离婚人群中,超60%会选择“离婚冷静期”后撤回申请。
不是和好了,是算完账发现“离不起”——财产分割堪比上市公司拆分,孩子抚养权争夺像抢稀缺资源。
更荒诞的是,有些人靠“干婚”维持社会身份。
深圳某企业高管坦言:“离了婚,客户觉得你家庭不稳不靠谱,父母觉得你人生失败。”
他手机里存着情人的暖昧消息,回家依旧给妻子削苹果,因为“副总裁需要一个稳定家庭当名片”。
从死局到活路:有人把“干婚”熬出了新滋味
![]()
但也有人硬生生从废墟里开出了花。
南京一对夫妻在“干婚”第三年,偶然参加婚姻咨询后制定《合作关系十条》:不同床但每周一起看场电影,不管孩子但共同还房贷。
没想到半年后,反而找回了恋爱时一起打拼的感觉。
心理咨询师分析:“很多‘干婚’不是没感情,是忘了怎么经营。”
就像那对在抖音晒“离婚倒计时365天”的夫妻,每天记录一件对方的好,结果第98天时撕了离婚协议——因为发现丈夫偷偷给她老家装了暖气,她默默帮他还清了婚前债务。
婚姻的未来:要么重启,要么优雅散伙
![]()
现在年轻人已经发明出新模式:北京有夫妻公证《分居协议》,明确经济责任和探望权;
上海流行“周末婚姻”,平时各住各家;甚至有人签《合作养娃合同》,把婚姻变成有限责任公司。
但无论哪种模式,核心都是诚实面对自己。
就像那位终于离成的赵姐说的:“假装幸福比真离婚累多了。”
或许这代人的使命,就是打破“凑合过一辈子”的魔咒,要么把干涸的婚姻浇出第二春,要么有勇气说“到此为止”。
毕竟,婚姻就像手机电池,充不进电时,死扛着不拔电源只会耗尽最后一丝电量。
有时候放手重启,反而能救活两块电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