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靠“人口红利”超车了?李显龙一句话引爆热议!
印度媒体狂欢,中国网友激烈争辩。
但这真的只是一句简单的看好吗?背后隐藏着新加坡怎样的生存算盘?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言论刷屏数据揭秘
2025年10月,李显龙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会议厅里扔下一颗“舆论炸弹”。
他当着一众英国学者和记者的面说,中国已经开始老了,印度却正当年轻。
他断言,印度早晚能追上中国,甚至赶超也不是没可能。
![]()
这话一出,立刻在全球掀起了惊涛骇浪。
印度媒体高兴地像过年,《经济时报》直接把这句话搬上头版,标题里全是“国际认可”“潜力无限”这些词。
印度学者更是激动,称全世界都看到了印度的力量!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关于“赶超中国”的讨论声。
![]()
中国网友的反应则五花八门。
有人直接开骂:这不就是唱衰中国吗?
也有人比较冷静,认为老龄化确实是个问题,而且印度制造业最近也确实有点起色,咱们不能掉以轻心。
![]()
国际观察家们倒是把目光投向了李显龙本人。
熟悉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李显龙说话从来不会无的放矢。
这句看似简单的判断背后,肯定藏着更深的考量。
![]()
一时间众说纷纭,但要想看清真相,还得回到数据本身。
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有28岁,一半人口都是青壮年。
而中国这个数字已经到了39岁,老龄化确实在加速。
![]()
但别急,再看看世界银行的另一组数据:印度还有近2亿成年人不识字,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只上了不到6年学。
中国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每年有近千万大学生毕业。
一边是人多,一边是人才多。谁更有优势?答案真没那么简单。
![]()
印度潜力与三重隐患
不得不说,印度最近确实有些亮眼表现。
2025年上半年,印度电子产品出口额达到222亿美元,同比增长42%。
更厉害的是,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苹果手机制造基地,从手机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
但别被这些数据迷了眼,印度的“年轻优势”背后,其实藏着三个大坑。
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太差。
![]()
印度农村很多学校连像样的课桌都没有,老师更是稀缺。
近2亿成年人不识字,只能做最底层的体力活,高端制造业想都别想。
所谓的人口红利,说白了就是人口包袱。
![]()
教育的短板之外,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印度政府老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但却数据打脸。
![]()
其国内收入最高的10%人口,挣的钱是最低10%人口的13倍。
大部分年轻人还在贫民窟里为吃饭发愁,根本没钱消费。
所谓的年轻消费市场,不过是画饼充饥。
![]()
第三个坑最要命,就是政策朝令夕改。
2019年,眼看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要签了,印度突然撂挑子不干了,理由是怕中国商品冲击本土产业。
![]()
可讽刺的是,印度手机制造业能起来,靠的就是富士康、小米这些中国企业。
一边想保护本土,一边又离不开外资,这种拧巴的心态让印度错过了很多机会。
![]()
更让外资头疼的是政策说变就变。
2023到2024年,印度三次调整新能源外资准入规则,两次修改数字服务税政策。
搞得很多企业都不敢投钱了,生怕政策一变,投资打水漂。
![]()
这种种问题,让人想起历史上的其他例子。
二战后的日本也是年轻人多,但人家通过普及教育、产业升级、完善社保,用30年时间创造了经济奇迹。
巴西呢?人口也不少,但教育跟不上,产业单一,到现在还在“中等收入陷阱”里打转。
印度走哪条路,还真不好说。
![]()
新加坡的生存算盘
聊完了印度,再回头看李显龙的言论,其实不难发现他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新加坡面积只有735.2平方公里,比很多地级市都小。
喝的水都要从邻国进口,资源更是啥都没有。
![]()
夹在大国之间讨生活,它的生存法则很简单:谁都不能一家独大,否则自己就没活路了。
这几年,中国在东南亚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数字摆在那儿,东盟连续5年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子,双边贸易额快7万亿了。
![]()
而且这合作早不只是简单买卖,中老铁路一通,老挝货物到中国的时间从好几天变成十来个小时。
泰国的榴莲、马来西亚的山竹,新鲜着就能摆上中国人的餐桌。
当地果农的腰包鼓了,收入涨了两成多。
![]()
这下新加坡坐不住了,要是东南亚只有中国这一个大买家,那它一直扮演的“中间人”角色,也就没戏唱了。
这时候,印度就成了它眼里最合适的制衡力量。
毕竟人口多、市场大,关键是跟中国还有点较劲的意思。
![]()
所以李显龙那番话,明摆着是一箭双雕。
对印度说:兄弟,东南亚这摊子事儿,咱们一起搞。
对中国是在暗示,我们承认你厉害,但也得给别人留点空间吧。
![]()
中国底气实干破局
面对新加坡的这番“暗示”和印度的追赶,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首先得承认,中国老龄化这事确实挺棘手。
劳动力成本往上涨,养老的担子也越来越沉,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问题。
![]()
但咱没干等着,早就在想办法应对了。
产业上,正在从做大转向做强,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高端领域,国内企业都在死磕核心技术。
以前靠组装赚辛苦钱,现在要靠真本事赚技术钱。
![]()
这背后靠的是人才红利撑着,每年近千万大学生毕业可不是白给的,廉价劳动力的老本,正变成高技能人才的新优势。
人才给发展加了油,社会层面也在发力:延迟退休稳步推进,银发经济更是火得不行。
![]()
2024年养老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养老机器人、老年旅游、适老化家居,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
国内根基不断夯实的同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也为发展增添了底气。
![]()
中国在从规则接受者变成规则引领者,“一带一路”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让大家都受益。
这种模式,比西方那套老规则更有吸引力。
![]()
说到底,对国际上这些言论最好的回应就是埋头干好自己的事。
把产业往上提,把民生兜住底,把人才抓在手,干出成绩,比说啥都管用。
国运从来不是别人说了算的,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
结语
人口是张牌,怎么打才是关键。印度有它的三道坎,中国有老龄化的坡。谁能把这道题解得更漂亮,谁就赢了未来。
![]()
参考文献: 1.新加坡眼:《李显龙:中国经济还未“见顶”,人口发展和多个领域仍具潜力》2024-11-18 2.察言关事:《李显龙伦敦对话会放话:中国已开始变老,印度年轻早晚会追上甚至赶超!背后藏新加坡中美印战略卡位》2025-11-05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