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6岁男子喝两斤白酒,苦熬十天离世,同事痛哭都怪当时没劝酒

0
分享至



“你又不是新手,这点酒哪喝不下?”深冬的一家小饭馆里,26岁的阿强挤在角落,兄弟们起哄劝酒声不绝于耳。年轻气盛的他,本想浅尝几口,却架不住热情劝导,最终一口口把白酒灌了下去。

两斤白酒,一晚上下肚。回家后他连续呕吐、全身无力、黄疸、肚子变大,送医抢救苦撑了十天,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同事们痛哭流涕,追悔莫及:“要是那天多拦一句,也许不会发生这种事……”



年纪轻轻怎么可能因为喝酒就丧命?这场悲剧,让无数人心头一震。聚会喝酒,在很多人眼里是拉近关系、展示豪爽的方式。可你知道吗?一次醉酒,真能要人命——尤其是沾上高度白酒,后果超乎很多人想象。到底喝酒给身体带来哪些致命风险?

喝酒到底危害有多大?专家深度解析

白酒在中国社交场景中出现频率极高,然而全球多项研究都证实:即使适量饮酒,也与多种器官损伤、慢性病、急性猝死风险密切相关

中国疾控中心曾公布数据:每年因酒精直接间接致死人数超52万,其中大量急性酒精中毒以年轻人居多。阿强的离世,并非“意外”,而是无数类似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急性酒精中毒:直接威胁生命

白酒度数高,2斤白酒(接近1000毫升,纯酒精含量可高达400克),已远远超过肝脏和身体短时间内的代谢能力。

医学研究提示,成人摄入60-80克纯酒精已达中毒阈值;摄入超过300克极易发生呼吸抑制、昏迷乃至死亡。阿强的饮酒量,等于“自我中毒”。

肝脏猝死:不是慢慢坏,是瞬间倒下

肝脏是人体代谢酒精的主要器官,但解酒能力有极限。酒精性脂肪肝、肝炎、甚至肝功能衰竭,在大剂量酒精刺激下可以在短时间内急剧发展。

中国协和医院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近8成急性酒精致死病例在饮酒72小时内出现严重肝损伤,黄疸、腹水、凝血异常接踵而至。



多器官衰竭:远超肝脏,心脑肾全受累

酒精本身就是“全身毒物”。短时间内饮入大量,极易导致胰腺炎、急性心律失常、肾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脑水肿、急性呼吸衰竭。

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大样本统计,急性酒精中毒死亡病例中,超过52%死因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这些都是冷冰冰的数据,但放到生活,随时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任何一场聚会里。

坚持劝酒、豪饮,身体可能由此发生这三大“灾难性变化”

不少人以为年轻扛几回酒没关系,其实一夜豪饮带来的危害,远比日积月累慢性伤害来得更凶猛。只要一次过量,尤其是烈性白酒,身体可能出现以下三大灾难性变化:



急性中毒,突发猝死

一次性大量饮酒,酒精麻痹呼吸中枢和心脏,大脑缺氧甚至突然休克。哈佛大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18-35岁因酒精中毒急诊死亡的年轻人中,68%饮用烈性酒超500ml。这类死亡往往来得迅速,常常来不及抢救。

肝肾功能一夜崩溃

白酒中酒精含量高,肝脏分解酒精需时间。一旦用量远超代谢极限,肝细胞会大面积坏死,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同时肾脏排毒功能超载,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这些病变短期内难逆转,就算救回生命,后遗症也难以想象。

神经和消化系统全面受损

酒精强烈刺激,易使脑神经麻痹,出现意识障碍、谵妄、昏迷,甚至无法自主呼吸。同时雪上加霜的是,暴饮还会诱发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1200例急性胰腺炎病例分析》指出,约五分之一病例饮酒史明确,重症多见于短时间大量饮酒者。

这些危害,不是“年纪大了才怕”,年轻人照样可能一晚被“带走”。别相信“能喝是本事”,身体撑不住,只能自己买单。



健康建议:远离豪饮,这三招让你聚会不破防

很多时候,劝酒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动作”,但健康真的需要你“别较真”?其实多一点“轴劲”,能救命。给大家三点实操建议,聚会健康又长久:

掌握科学饮酒心理“底线”

聚会一旦遇到劝酒,主动说明自己身体状况、酒量有限,拒绝无谓比较。有国际研究证实,主动表明立场者,遭遇“惩罚性劝酒”的概率下降36%。

熟记饮酒死亡警示量,一杯以内才安全

不管多热闹,白酒日摄入绝对不能超过2两(约100ml),啤酒1瓶红酒1杯是更理想健康限度。超过这个量,风险呈倍数增长,聚会别拿命去玩。



明示家人朋友,坚决反对“被动豪饮”

每次聚会前,将自己态度传递给亲友,必要时用医生建议为证,避免被灌。朋友的面子,远不如健康重要。

医师普遍建议,能不喝就不喝,聚会以茶水、饮料代替照样可以畅聊。别让一时的爽快,变成家人心头永远的痛。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酒精中毒临床急救指南》中华医学会出版社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外卖为什么突然没单了

外卖为什么突然没单了

大嘴説
2025-11-17 11:29:20
荒诞!雷军再遭小米产品反噬:40米潜水手表,小字免责又引火烧身

荒诞!雷军再遭小米产品反噬:40米潜水手表,小字免责又引火烧身

娜乌和西卡
2025-11-17 16:22:27
45岁董洁在北京定居,住豪宅不请保姆不通暖气,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45岁董洁在北京定居,住豪宅不请保姆不通暖气,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疯说时尚
2025-11-16 10:37:52
江苏一市纪委监委通报:庄兆东被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江苏一市纪委监委通报:庄兆东被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鲁中晨报
2025-11-17 19:16:03
给过去10年最好的谍战剧排个名:《沉默的荣耀》第6,《风筝》第2

给过去10年最好的谍战剧排个名:《沉默的荣耀》第6,《风筝》第2

皮皮电影
2025-11-17 09:32:40
G联赛:杨瀚森21+9+3+3帽连中两记续命三分 混音惜败吞首败

G联赛:杨瀚森21+9+3+3帽连中两记续命三分 混音惜败吞首败

醉卧浮生
2025-11-17 11:23:37
突传死讯!39岁“东邪”李镇东去世,多次登央视,疑过度熬夜导致

突传死讯!39岁“东邪”李镇东去世,多次登央视,疑过度熬夜导致

裕丰娱间说
2025-11-16 08:53:27
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新京报
2025-11-17 13:13:52
中日关系紧张:大量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网友:富士山下都是中国人

中日关系紧张:大量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网友:富士山下都是中国人

影像温度
2025-11-17 16:12:46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丁丁鲤史纪
2025-11-17 17:48:17
乌军能否守住红军城?不能!

乌军能否守住红军城?不能!

史政先锋
2025-11-17 16:09:20
中方反制开始,高市支持率不降反升,近半数民众赞成武力介入台海

中方反制开始,高市支持率不降反升,近半数民众赞成武力介入台海

时时有聊
2025-11-17 07:32:57
开发商伪造公证书变卖房主34套房,当地房管局:无能力核实真假

开发商伪造公证书变卖房主34套房,当地房管局:无能力核实真假

新京报
2025-11-17 19:43:32
小孩姐再夺一冠!全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于子迪斩获第3金

小孩姐再夺一冠!全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于子迪斩获第3金

全景体育V
2025-11-17 20:30:15
宋佳获奖后口碑大翻车!官方评论区沦陷,过往得奖经历被彻底开扒

宋佳获奖后口碑大翻车!官方评论区沦陷,过往得奖经历被彻底开扒

萌神木木
2025-11-16 14:09:44
泰王访华目的揭秘,背后是女王储和四子夺嫡的“托孤”豪赌

泰王访华目的揭秘,背后是女王储和四子夺嫡的“托孤”豪赌

天气观察站
2025-11-17 06:25:51
留给韩国的时间不多了!十大出口支柱产业竞争力或五年内被中国全面反超

留给韩国的时间不多了!十大出口支柱产业竞争力或五年内被中国全面反超

新浪财经
2025-11-17 17:14:39
54岁杨钰莹近况曝光:定居深圳,每天打理菜园子,生活平淡

54岁杨钰莹近况曝光:定居深圳,每天打理菜园子,生活平淡

小徐讲八卦
2025-11-17 07:29:28
日媒通告全球:如果若中日开战,中国人会抢着当先锋

日媒通告全球:如果若中日开战,中国人会抢着当先锋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2025-11-16 11:54:30
网传71岁成龙去世,最新消息来了

网传71岁成龙去世,最新消息来了

台州交通广播
2025-11-17 01:13:46
2025-11-17 21:11:00
糖逗在娱乐
糖逗在娱乐
娱乐至上
287文章数 150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头条要闻

吉林白城回应"使用地砖铺贴河床":系必要的工程措施

头条要闻

吉林白城回应"使用地砖铺贴河床":系必要的工程措施

体育要闻

当家球星受伤后,球迷乐翻了天?

娱乐要闻

金鸡奖是“照妖镜”,揭露人情冷暖?

财经要闻

高市早苗的算计,将让日本割肉5000亿

科技要闻

有了通义和夸克,阿里为何再推千问App?

汽车要闻

新增CDC后变化大吗? 试驾特斯拉model Y L

态度原创

本地
家居
艺术
亲子
数码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家居要闻

回廊通道 强化空间秩序

艺术要闻

这雪景,太美了!

亲子要闻

什么叫溺爱?

数码要闻

小米Poco Pad M1平板参数曝光,有望近期开售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