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旅热潮席卷一个又一个角落,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出圈”的会是哪一位民间高手。前有“鸡排哥”,在油锅前翻炸着6元的鸡排,却送出60元的服务、600元的情绪价值;后有嘉峪关“关长”李森,一笔一划写下通关文牒,带游客穿越时空,完成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出关”。而在我们安徽,也有芜湖面塑大叔,凭一双巧手,把传统捏成了潮流。
![]()
![]()
他们,让一座城被看见。
在清真寺门口散步的小编,听到这样的新闻,不经想,在寿县文旅事业不断寻找突破口的今天,难免期待有这样的意外走红能发生在这里,带动文旅再上新台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停下来了,你们下来看看,这是我们的清真寺,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下来我给你们讲讲。”一辆三轮车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两位笑盈盈的游客,三轮车驾驶员不急不慢的停好车子 ,带他们走进了大寺。他很自然的讲解着大殿,古银杏,回民,不同于讲解员普通话的讲解,他标准的寿县方言的介绍,像是在和朋友唠着家常,又难掩对家乡的自豪。我不好意思走上前去,为他拍摄一段视频。可想起那些有关寿县的短视频中,早有他们的身影。
![]()
知名旅行博主“南京刘好燃”来到寿县游玩,选择一个人溜达的他不知何去何从,古城在他的眼里最初的印象是索然无味。正当他准备离开时,意外乘坐了一辆三轮车,在三轮车大叔的热情介绍中,这座千年古城的画卷才在“刘好燃”眼中徐徐铺展开来。戴着牛仔帽的三轮车大叔有些腼腆,但介绍起自己的家乡却滔滔不绝。城门下的青石,城墙的巧思,洪水的记录。他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赞美起古代人的智慧。“刘好燃”长达八分钟的视频,让寿县“小火”了一把。1.8万的评论中,很多人夸奖起了大叔,记住了他朴实的笑容。
![]()
小编关注的一个本地博主“小梁老师”的视频里,也有一名三轮车师傅的身影。“十一”期间,“小梁老师”来寿县城里游玩,路遇一名热情的三轮车师傅“二子哥”。在向“小梁老师”要价之后,“二子哥”解释节假日是要涨点价,但可能是为了“性价比”,“二子哥”为本地人“小梁老师”夫妇丝滑的介绍起了寿县。从秦灭六国的顺序到楚考烈王和秦始皇的关系,知道“小梁老师”从谢家集过来后,立马接话“东晋时期的丞相,谢家集谢安”,能说会道的小梁老师也棋逢对手,二人的对话可以说是没有一句话掉到地上。分别时“二子哥”竟然有些不舍。“你应该从那条路,我们绕远点讲多点”。他们的路程大概是从城门口的桥,到城里绕一圈再绕出来,这样的行程,二子哥收了八块钱,却提供了88元的知识和一路的情绪价值。临走他大方的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还和“小梁老师”约定“下次去找我”。
![]()
还有一位博主拍摄的三轮车师傅是一位阿姨,博主先是跟她借五块钱,阿姨大方的拿出钱,还和博主唠起家常,三轮车一天的收入不高,刚娶了媳妇家里添了孙子,这些闲话中,是底层平淡生活的缩影。和之前两名博主的内容不同,视频里阿姨淳朴的笑容,平淡踏实,好像窥见了城墙根下的日常生活。
![]()
从记事起,三轮车就是古城人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黄包车”从最开始三轮车后面的正方形,到现在的造型。从人力三轮车纯靠腿力,到现在很多车辆加装了电瓶稍微省力,虽然被探讨过安全问题但不得不承认在拥堵的古城中,确实是可靠的交通工具,也不得不正视有一部分人确实要依靠这辆车子生活。他们曾经历过被禁行,到如今再次出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游客的旅程中迎来送往。这不正是我们寿县古城烟火气的“主理人”吗?他们载着游客,也载着故事;他们靠这辆车生活,也靠这辆车传递着一座城的温度。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情绪价值”,却让每个偶遇的游客,带走了超越价格的记忆;他们或许没听过“主理人”这个词,却真正“经营”着古城的烟火与人情。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