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韩国高考日,整个国家都会陷入“静音模式”,商店停业、航班改道、早高峰限流,55万考生奔赴一场决定命运的8小时战役。
但当暮色降临,多数考生拥抱家人时,首尔韩比特盲人学校的韩东贤们仍在考场坚守。
他们的考试要持续近13小时,盲文试卷厚度是普通版本的9倍,连晚餐都得在做题间隙解决。
这场被韩国盲人联盟称为“毅力试炼”的考试,不仅暴露了特殊考生的备考困境,更揭开了教育公平的深层考题。
![]()
11月13日清晨8点40分,韩东贤的指尖触碰到盲文试卷的凸起圆点时,普通考生已开始浏览韩语试题。
这位天生双目失明的19岁少年,要在接下来的13小时里完成五节考试:韩语、数学、英语、韩国历史,还有第二外语。
“标准试卷 16 页,盲文版要 100 页,光读题就得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 东贤的指尖在练习册上快速滑动,指腹泛着长期摩擦的淡红。
对盲生而言这场考试是智力与体力的双重煎熬。
![]()
根据韩国教育部规定,盲生考试时间为标准时长的1.7倍,最晚要到晚上9点48分结束,且无晚餐休息时间。
18岁的吴正元最怕下午四五点的 “临界点”,“英语刚考完,手指已经发麻,韩国历史的复杂年表又得靠指尖一点点摸读。”
他得同时兼顾盲文阅读与屏幕阅读器的语音提示,大脑时刻处于高度紧绷状态。
老师姜锡柱每年都在考场外等候,他见过最令人心疼的场景:“有学生指尖磨出泡,悄悄用创可贴缠上继续考,没人抱怨一句。”
据韩国课程与评价院数据,去年全国111名视障考生中,12名重度盲生全部坚持完成了这场 “马拉松”。
![]()
比考试更难的是备考。东贤和正元的书桌里,除了盲文练习册,还有手动录入的电子文本,热门教辅书鲜有盲文版,他们只能拜托老师逐页敲成文字,再用屏幕阅读器转化为语音。
“线上课程更麻烦,老师画的函数图、历史地图,光听音频根本懂不了。” 正元无奈地说。
最致命的是核心备考资料的 “迟到”,韩国高考生人手一套的EBS教材,是与高考命题直接挂钩的 “圣经”,普通学生 1-3 月就能拿到,而盲文版要拖到 8-9 月才发放,留给盲生的复习时间只剩 3 个月。
“别人复习了一整年,我们得用三个月追进度,每天要多学 4 个小时。” 东贤的盲文练习册上,密密麻麻的圆点记录着熬夜刷题的痕迹。
![]()
负责制作教材的韩国国家特殊教育研究所解释,每本盲文教材需经翻译、校对、制板等多道工序,按规定至少要 3 个月才能完成,目前已采取 “分册发放” 加速流程。
但韩国盲人联盟并不认可:“这本质是资源倾斜不足,我们已准备提交宪法请愿书,要求保障教材及时供应。”
在韩国高考被称为 “Suneung”,其结果直接关联大学层次、就业薪资甚至婚恋前景。
首尔大学毕业生进入三星的概率是普通院校的 10 倍,医学院录取率不足 1%,有人复读 3 年只为争一个名额。
![]()
对盲生而言,这场考试的意义更特殊:它不仅是升学门槛,更是证明自身价值的战场。
“我把高考当成毅力训练,人生没有哪件事不需要坚持。” 正元的话道出了盲生群体的心声。
尽管 2016 年起允许使用汉森盲文计算仪,替代了过去的纯心算,但硬件改善难以弥补资源差距。
韩国教育部数据显示,去年111名视障考生的大学录取率比普通考生低17个百分点,教材延误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
![]()
姜锡柱老师常对学生说:“这场考试是把 12 年所学浓缩在一天,但尽力就是胜利。”
11月13日晚,当东贤走出考场时,夜空已缀满星光。
他的盲文试卷被小心翼翼收好,那本厚如字典的册子,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群人对抗命运的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