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长河中,总有一些企业以惊人的蜕变书写时代篇章。
- 赛力斯,这家起源于重庆的小型弹簧制造厂,历经数十年耕耘,如今已成长为市值逼近2700亿元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军者。
- 依靠坚定的创业信念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特别是与华为建立深度协同关系,赛力斯实现了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电动出行品牌的跃迁,彻底扭转了企业发展轨迹。
- 在正式登陆港股市场的当下,它是否能够延续增长动能,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
汽车零件巨头
- 赛力斯的成长历程,需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庆制造业萌芽时期。
- 彼时国内工业体系尚不完善,关键部件如高性能弹簧严重依赖进口,单件价格甚至超过一美元。
- 创始人张兴海敏锐捕捉到国产替代的巨大机遇,仅凭8000元启动资金,在家乡创办凤凰弹簧厂。
- 面对外界“中国制造难出精密弹簧”的质疑声,他带领团队昼夜攻坚,最终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不仅完成进口替代,还将生产成本压缩至原价的十分之一以下。
- 这一成就为企业积累了第一桶金和行业信誉,为后续扩张打下坚实根基。
![]()
- 在完成弹簧国产化后,张兴海并未止步于单一产品线,而是顺势切入更广阔的汽车零部件领域。
- 依托前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资本优势,企业迅速拓展业务版图,涵盖减震系统、悬挂组件等多个核心模块。
-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逐步放开汽车产业准入,赛力斯抓住市场窗口期,与多家主流车企建立稳定供货关系。
- 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 这段经历不仅强化了企业的工程制造能力,也为日后进军整车制造储备了资源与经验。
![]()
- 迈入二十一世纪,张兴海开始谋划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 他携手东风汽车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东风小康,专注于微型乘用车的研发与生产。
- 基于在零部件领域的深厚积淀以及对消费趋势的准确把握,东风小康于2009年实现年销量达30万辆,稳居细分市场前列。
- 尽管跨界造车一度引发业内争议,但实际成果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 此次合作标志着企业由幕后走向前台,开启了自主品牌运营的新阶段。
![]()
- 从一个地方性零配件作坊起步,逐步发展为具备整车集成能力的综合性集团,赛力斯完成了初步的产业升级。
- 这一过程既彰显了企业家敢于突破边界的勇气,也体现出步步为营的发展智慧。
- 每一次战略升级,都建立在扎实的技术沉淀、清晰的市场需求洞察以及稳健的资金运作之上。
- 弹簧国产化所带来的利润反哺与品牌信用,助力企业在汽车配套领域快速扩张,并最终获得整车设计与制造资质。
- 这条由零部件到整车的渐进式成长路径,构成了赛力斯逆袭之路的核心起点。
![]()
新能源转型之路
-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传统燃油动力车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尽管赛力斯在燃油车市场已有一定建树,但张兴海清醒意识到:若固守旧有模式,未来极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 为此,他果断推动公司战略重心转向新能源赛道。
- 然而转型初期,企业经历了多次探索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持续的研发投入叠加重资产并购导致财务压力加剧,亏损不断扩大。
- 严峻形势迫使赛力斯必须寻找新的破局点。
![]()
- 2019年,赛力斯推出首款纯电动SUV SF5,意图切入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 此举展现了企业的雄心壮志,但从低端市场直接跃升至高端定位的跨越并未立即奏效。
- 尽管车辆性能具备一定竞争力,但由于品牌认知度不足、用户心智尚未建立,难以支撑溢价能力。
- 短期内销售表现疲软,企业继续承压。
- 在此背景下,赛力斯决定寻求外部技术伙伴,弥补自身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数字化能力上的短板。
![]()
- 转机出现在2020年底,当时华为正积极布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寻找可靠的整车合作方。
- 赛力斯主动登门展示产品诚意,邀请华为技术团队实地试驾评估。
- 虽初始车型定位偏低,但企业展现出的制造功底与开放合作态度赢得了对方认可。
- 双方发现彼此优势高度互补——赛力斯擅长整车工程落地,而华为掌握领先的智能化平台。
- 合作迅速深化,产品线从SF5迭代升级至问界M5、M7、M9系列,销量接连攀升,净利润同比增幅超80%,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重突破。
![]()
- 华为的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消费者信任感。
- 问界车型搭载的高阶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隐私车窗控制等功能广受好评,用户体验大幅提升。
- 多位公众人物自发使用并推荐该品牌,形成自然传播效应,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 这场强强联合,成为赛力斯摆脱低端标签、迈向高端阵营的关键推手。
- 它不仅重塑了企业命运,也揭示了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品牌跃迁的战略可行性。
![]()
深度绑定华为
- 在与华为合作初见成效后,赛力斯进一步加码战略布局。
- 2025年9月,公司斥资115亿元收购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十分之一股权,锁定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优先使用权。
- 这项投资相当于企业近三年累计净利润总额,充分体现了其推进高端化路线的决心与魄力。
- 此举意味着双方合作关系从“供应商+OEM”升级为深度利益共同体,赛力斯可直接受益于华为在车载芯片、操作系统、云服务等方面的前沿成果。
- 企业由此建立起独特的智能化护城河。
![]()
- 与此同时,赛力斯同步推进产业链整合与品牌自主化进程。
- 以25亿元完成对“问界”商标的全资收购,全面掌握品牌所有权,确保在产品定义、营销策略和服务体系上拥有绝对主导权。
- 通过并购龙盛新能源,将问界数字化工厂纳入自身管理体系,实现研发、生产、交付全流程自主可控。
- 这不仅是造车能力的提升,更是向构建完整新能源生态迈出的关键一步。
- 目前全国范围内充电桩网络布局已突破1.2万个节点,相关充电服务、会员订阅等衍生收入正成为新的业绩增长极,反映出企业在纵向整合方面的深远布局。
![]()
- 赛力斯还积极探索智能技术的跨界应用,与火山引擎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车载AI大模型及服务型机器人项目。
- 这些新场景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试验平台,更有助于将外部能力内化为自有核心技术,推动形成闭环式自主创新机制。
- 值得一提的是,问界全系车型次年保险费用平均下降30%,反映出车辆在主动安全、事故预防方面的卓越表现。
- 这种技术实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地位。
- 数据背后是智能算法、传感器融合与整车安全架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
-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赛力斯仍面临多重挑战。
- 当前营收高度集中于问界系列产品,且核心技术环节仍深度依赖华为支持。
- 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新势力不断涌现,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 同时,公司估值水平明显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资本市场对其可持续盈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在此环境下,赛力斯必须在维系与华为紧密协作的同时,加快自主研发体系建设与独立品牌形象塑造,避免陷入技术依附困境。
![]()
结语
- 从一家仅有8000元启动资金的乡镇弹簧厂,成长为市值近2700亿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赛力斯用数十年时间演绎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产业跃迁。
- 张兴海每一次重大决策都体现出非凡胆识与精准判断——无论是切入整车制造,还是果断押注新能源赛道,皆顺应时代浪潮。
- 与华为的深度协同不仅帮助其实现智能化突围,更为品牌高端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 展望未来,赛力斯要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仍需持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优化全产业链布局、深化品牌价值建设。
- 这场从弹簧到智能座驾的传奇征程,既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映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澎湃向前的巨大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