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漂洋过海的洋快餐,有的能从外来品牌变成国民标配,有的却始终停留在小众选择的圈子里,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生存逻辑?
为什么肯德基、麦当劳能在中国扎根近40年,门店数量分别突破1万家和7000家,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的赛百味,至今门店数才刚过1000家?
![]()
先懂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再谈生意
做餐饮生意,先搞懂消费者什么时候吃、怎么吃,比纠结味道正不正宗更重要,麦当劳在美国的成功法宝是得来速模式,顾客驾车通过专用车道,不用下车就能完成点餐、付款、取餐。
这种模式撑起了美国市场70%以上的利润,2005年,麦当劳把这套成熟模式复制到中国,本以为能复制成功,结果却遭遇了水土不服,问题出在消费场景的错位上。
![]()
当时美国已经呈现明显的郊区化特征,人们日常出行依赖汽车,而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大家出行更习惯公共交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14辆,而美国同期每千人保有量高达799辆,得来速需要独立车道和大面积停车场,这在当时的中国城市里堪称奢侈。
![]()
再加上建设周期是普通门店的4-5倍,麦当劳的开店速度一度被肯德基远远甩开,反观肯德基,它没有盲目复制海外模式,而是精准抓住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
中国人对早餐的重视刻在骨子里,早上赶时间上班上学,就想吃点热乎、顶饱又方便的食物,2002年,肯德基率先在北上广门店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
![]()
把中式热食搬进西式快餐的早餐菜单,这一步直接踩中了国人的需求痛点,2008年推出的安心油条更是成为爆款,郑州10家门店在早餐时段曾单日卖出1000多根。
麦当劳后来也及时调整方向,2013年推出豆浆、油条,2016年跟进粥类产品,并且两家都推出了5-10元的低价早餐套餐,完美契合了中国人对早餐的预算预期。
![]()
更关键的是,它们没有止步于通用早餐,还不断加入武汉热干面、河南胡辣汤、嵊州发面小笼包等区域性产品,让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都能找到熟悉的味道。
而当2015年外卖行业崛起时,麦当劳果断加大投入,借助中信资本与顺丰的关联优势,将外卖占比从不足20%快速提升至30%,而且全是增量订单,没有影响到店消费。
![]()
这就是本土化的第一层逻辑:不是让消费者适应品牌,而是品牌主动适配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中国人习惯点外卖,就强化外卖服务,中国人重视早餐,就深耕早餐赛道。
区域性口味有差异,就针对性推出特色产品,顺着消费者的习惯做生意,才能越做越顺。
![]()
真正的本土化
如果说场景适配是敲门砖,那产品深耕就是留住消费者的核心,很多洋快餐都做过本土化尝试,但大多陷入了猎奇营销的误区。
推出油泼辣子新地、香菜冰淇淋、螺蛳粉汉堡这类噱头产品,虽然能短期吸引关注,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很难形成长期复购。
![]()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们懂得适配中国人的味觉记忆,而不是单纯制造话题,2002年麦当劳推出的板烧鸡腿堡,是完全为中国市场研发的产品。
当时洋快餐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就是辣味炸鸡和油炸肉饼,家长们总担心油炸食品不健康,而板烧鸡腿堡跳出了这个框架,它主打非辣口味,用的是整块鸡腿肉,采用先烤后制的工艺。
![]()
既保留了西式汉堡的便捷,又贴合了国人对非油炸更健康的认知,这款没有刻意堆砌中国元素的汉堡,平均每4秒就能卖出一个,成为不辣汉堡品类的销量冠军。
肯德基在2003年推出的老北京鸡肉卷,同样是产品本土化的典范,它从墨西哥鸡肉卷演变而来,没有生硬保留异域风味,而是融入了北京烤鸭的经典搭配。
![]()
黄瓜条、京葱丝加上甜面酱,包裹着酥脆的鸡肉,一口下去全是熟悉的中国味道,这种改造不是简单的食材替换,而是抓住了国人味觉的核心需求。
百胜中国区总裁苏定世曾说,中国人有深厚的美食基因,食品工业化不能丢掉食物本身的味道,这句话点出了产品本土化的精髓:不是把中国食材生硬塞进西式框架。
![]()
而是理解国人的口味偏好和饮食观念,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创新,就像麦当劳没有跟风做螺蛳粉汉堡,而是把酸笋作为风味元素,推出了长期在售的苏苏多笋卷。
既迎合了年轻人对酸辣口味的喜爱,又不会让产品显得突兀,赛百味的困境恰恰在于此,自 1995年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它的菜单核心一直是冷切肉、酸黄瓜、芝士片这类西式食材。
![]()
这些食材在国外备受欢迎,但在国内却很难引发消费者的亲近感,当肯德基、麦当劳已经用皮蛋瘦肉粥、老北京鸡肉卷笼络了国人的胃时,赛百味才迟迟推出本土化口味菜单,甚至改名赛百味儿,可惜错过了最佳的市场窗口期。
![]()
从外来品牌到自己人的思维转变
真正的本土化,终究是品牌与消费者的认知共鸣,这种共鸣,源于品牌放下教育消费者的执念,转而以融入者的姿态贴近市场。
麦当劳进入法国时,试图让法国消费者适应美式餐饮,而苏定世对此并不认同,他深知中国人对美食有自己的坚持,西式快餐的工业化生产不能违背国人的饮食认知。
![]()
这种思维转变,体现在品牌决策的方方面面,肯德基和麦当劳都没有纠结于西式快餐必须怎样,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
它们知道国人不会用高端餐厅的标准要求快餐,也不会期待汉堡比街头小吃更有风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是:在熟悉的口味基础上,获得便捷、卫生、性价比高的用餐体验。
![]()
所以它们会在早餐时段推出低价套餐,贴合国人对早餐的预算控制,会根据地域差异调整菜单,让北方消费者能吃到胡辣汤,南方消费者能尝到小笼包。
会在消费习惯变化时及时跟进,从线下门店到外卖服务,始终跟着国人的生活方式走,这种顺势而为的思维,让它们逐渐从外来的洋快餐变成了身边的快餐店。
![]()
对比其他洋快餐品牌,必胜客1990年进入中国,汉堡王2005年布局市场,它们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晚,但始终没能达到肯德基、麦当劳的规模。
关键就在于没有抓住那个黄金窗口期,当国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渴望尝试新事物,但又需要熟悉感带来安全感时,肯德基、麦当劳用热粥、油条、板烧鸡腿堡给出了答案。
![]()
而其他品牌要么坚守原汁原味,要么陷入猎奇营销,没能与消费者建立起深层的认知共鸣,近40年的市场实践证明,洋快餐在中国的通关密码,从来不是先来后到,而是懂不懂中国。
从场景适配到产品深耕,再到认知共鸣,本土化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调整,而是全方位的融入,赛百味的案例提醒我们,任何品牌想要在异国市场立足,都不能抱着复制成功的心态。
而是要放下身段,去理解当地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味觉记忆和消费观念,如今的赛百味虽然开始发力本土化,但市场格局早已定型。
![]()
而肯德基、麦当劳的成功,不仅为洋快餐品牌提供了本土化范本,更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商业逻辑: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无论有多么成熟的海外经验,只有真正读懂消费者,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这,或许就是所有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扎根的终极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