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盐城海事局的航行警告划破初冬的晨雾,黄海棋盘上落下的这颗"实弹棋子",激起的涟漪远超地理坐标的范畴。11月17日至19日,在北纬34度至33度、东经120度至121度这片菱形海域内,中国军队将展开连续72小时不间断的实弹射击演练。这场被外媒称为"黄海铁砧"的军事行动,究竟锻造着怎样的战略利器?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与往年同期军演相比,此次演练呈现出三个突破性特征。首先是时间维度上的极限压缩——从黎明破晓到星垂平野,昼夜不息的炮火将彻底模糊训练与实战的界限。某退役驱逐舰舰长透露,这种全天候作业模式对弹药补给链的考验堪比实战,仅炮弹运输车队就需要组建12个波次轮转。其次是空间布局的精妙设计,五组坐标点勾勒出的演练区恰好覆盖黄海中部航道要冲,与美韩上月军演区域形成镜像对称。
最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披露的弹药消耗标准。根据海事公告中"每日24小时射击"的表述,军事专家推演显示,若按中等强度计算,三天实弹量将突破2018年东海演习的纪录。这种"饱和式"火力投射,正在验证火箭军与海军岸舰导弹部队的"弹箭协同"新战法——当驱逐舰编队实施区域拒止时,远程火箭炮系统可对假想来犯之敌形成立体绞杀网。
![]()
image
在东京防卫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东亚军力评估》中,特别标注了黄海演习区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几何关系。日方研判认为,解放军此次选择的射击阵位,能够有效模拟对美日韩联军反介入作战的拦截窗口。而连续72小时的实弹投射,本质上是在测试"以快制快"的战场响应机制——从目标识别到火力覆盖的决策链条已被压缩至分钟级。
相比去年同期的"蓝剑-2024"演习,此次演练凸显出更鲜明的体系化特征。海军航空兵某旅的歼轰-7A机群近日频繁转场鲁东某基地,与演练区形成300公里的战术半径。这种海空联动的布势,恰好印证了国防白皮书强调的"全时待战"要求。当美海军"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在釜山港休整时,中国军队用震彻黄海的炮声宣告:任何突发状况都已在火力预案的覆盖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演习区东侧120海里处就是国际商船惯常航线。选择如此敏感的区域实施高强度实弹射击,既是对航行管制能力的压力测试,更是对区域海空态势感知系统的终极考核。某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指出,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演练方式,体现的正是"打仗就是打保障"的现代战争铁律。
当最后一批靶标沉入黄海的波涛,这片海域留下的不仅是硝烟的味道。从2016年东海防空识别区管控,到2022年台海联合封控,再到今日黄海的三日淬火,中国军队正在用实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强军轨迹——每一次炮弹出膛,都是对"能战方能止战"这一战略命题的铿锵作答。正如那艘在演习区外围徘徊的美军侦察船所记录的:这个冬天黄海的炮声,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