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消息传到西柏坡,中央要求所有干部重新填写党员履历表。深夜,工作人员捧着空白表格来到毛主席屋里,他抬头笑道:“介绍人?还是写无吧,当年我们就是几个人自发干起来的。”短短一句,再次勾起外界对那个问题的好奇——究竟是谁领毛主席跨进党的大门?
![]()
介绍人制度并非党诞生伊始就有。1921年七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开会时,全国党员不过50多人,彼此大都相识,入党靠相互认可,一纸证明远不如共同理想来得管用。到1922年之后,随着人数激增,才正式规定必须由两名正式党员介绍。换句话说,毛主席入党时,介绍人尚未成为硬杠杠,这也是他后来多次在表格上写“无”的直接原因。
追溯更早,1920年冬,长沙新民学会骨干秘密聚在黄兴南路的一间阁楼里,商量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毛主席、何叔衡、李达、李维汉等六人轮流发言,决定遵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开展工人运动。这个组织对外十分低调,入会暗语只有一句“读书救国”。当晚,众人握手立誓,没有谁为谁签介绍信,大家心知肚明:彼此就是彼此的担保。
那么,毛主席受谁影响最大?公认有两位——李大钊和陈独秀。1918年至1919年,他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与李大钊朝夕相见。李大钊赠书、讲座、座谈,把“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这些新词塞进年轻人的脑海。据当时在场的罗章龙回忆,李大钊曾拍拍毛主席肩膀说:“你们湖南青年锐气十足,未来中国要靠你们。”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的劝入党。
1920年夏,毛主席赴沪筹款,又结识陈独秀。两人常在老渔阳里二楼小屋谈到午夜。陈独秀把刚出炉的《共产党》月刊递给对方:“湖南也该组建小组了,别落后。”毛主席回长沙后,立刻行动。陈独秀寄来的刊物、章程和若干宣传册,成为长沙小组最早的教材。由此可见,与其说陈、李二人是介绍人,不如说是精神引路人。
档案馆仍保存着一张珍贵的“八大代表登记表”,毛主席亲笔写明入党年月为1920年。比党的一大召开早整整一年。有人质疑:党未成立,入何门?要知道,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旅日、旅法等地的小组在一大之前就已列队,只是“党”字尚未正式落地。毛主席把加入长沙小组的时间视作自己的党龄,既合逻辑,也合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后来成了许多将士的介绍人。1927年10月,在井冈山茨坪,红一师举行连队建党仪式。陈士榘等八名战士面向鲜红旗帜宣誓,主持人正是毛主席。仪式极其简朴:一盏煤油灯、一支步枪、一叠誓词,可在场所有人却说那晚星光最亮。几十年后,陈士榘重病弥留,妻子轻声问他:“这一生最敬重谁?”老人含笑答:“毛泽东。”可见,被毛主席“介绍”不仅是一纸手续,更是一份信念。
反观同时代一些人物,周佛海、陈公博早期也深受马克思主义吸引,后来却背离初衷,甚至投敌。对比之下,毛主席坚持理想的韧劲显得尤为宝贵。历史事实告诉世人,组织程序重要,真正支撑一个共产党人走到底的,还是对信仰的笃定。
![]()
总结这一段往事,可以得出清晰结论:毛主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入党介绍人。他是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启发下,自主建立长沙小组,从而完成角色转变;随后又以相同方式影响后来者。介绍人制度日后成为党员发展流程的硬性规定,但对于那个烽火年代的先行者而言,理想与行动就是最好的介绍信。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