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一夜之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跌入低谷。
起因是日本新首相在11月7日,在国会扬言: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出动军舰并使用武力,可能会构成“存亡危机事态”,自卫队将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
其实就是等同于“弯弯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了。
![]()
不少读者老爷们在群里问,小日子是不是又要梭哈了?会不会真的要下场子“协防”弯弯?
啊,其实,我们对小日子一直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总觉得小日子喜欢一把梭哈,小到一场战役,比如一群人嘴里叽里咕噜喊着为那谁谁效忠,然后一窝蜂冲上来,大到战略层面,比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小日子其实是不喜欢梭哈的,真到梭哈的时候,那就是走投无路了。
相反,近代以来,小日子最惯用的伎俩,就是一步步的试探,用试探来测试对方的态度、实力,进而调整自己的政策。
1882年,朝鲜内部爆发壬午兵变(士兵起义推翻闵妃集团),日本朝野认为这是一个入侵朝鲜的良机,但鉴于自身实力的羽翼未丰,以及对朝鲜宗主国“账面实力”的畏惧,明治天皇亲自下令,由花房义质率1500日军先行介入,以战争相威胁,试探朝鲜王室态度。
注意,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对朝鲜的第一次介入,也是对东亚扩张的第一次试探。
朝鲜这边,清廷也因洋务运动带来的某种自信,出兵帮助朝鲜平叛,顺便还跟日本谈判,帮助小弟解决了来自日本的战争威胁。
日本在这一次试探中,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租界权、通商权,虽然事变结果,是以清廷成功镇压朝鲜起义为结果,但朝鲜王室的软弱态度,以及清廷的绥靖心理,却成了日本下一步侵略的底气所在。
两年以后,朝鲜再次爆发甲申政变,日军赶在清军之前介入,协助朝鲜开化党(政变发起一方)政变成功,建立了一个维持三日的朝鲜政府。
三天以后,袁世凯率2000清军入宫戡乱,日本政府鉴于不是清军对手,代理外务省的伊藤博文紧急下令撤军,此次事变,以清军胜利,开化党和日军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让日本苟了十年。
十年以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国力的此消彼长,让日本压上全部家当,最终击败清廷,迫使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
![]()
从甲午战争来看,日本人确实好赌,只是这种赌博,正是建立在对朝鲜以及清廷的连续试探中,所以才会有了举国力放手一搏的底气。
自此,清廷国力一日不如一日,日本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割占台湾,国力大增的同时,也确立了蚕食中国的基本国策。
后来的九一八事变,最初日本的目的是占领沈阳以及周边地区,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满打满算不到2两万,结果谁想到,张学良奉老蒋的不抵抗方针,二十万东北军撤入关内。
日本人是打死也没想到,原本想要的是沈阳,没成想得到了整个东北。
这次意想不到的结果,让日本人胃口大增,距离九一八事变不到5个月,日本迫不及待的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试图在上海复制一遍“九一八”,结果由于国军的抵抗,试探失败,转而在华北地区搞起了步步蚕食,于是就有了长城抗战和中日《塘沽停战协定》。
从1882年到1937年,日本对东亚乃至于中国的侵略野心,正是在这样一次次试探和博弈中壮大,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每一次试探,都是成功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沙俄(苏联)的试探。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从上帝视角来看,可能很多人认为沙俄的失败是必然,但站在当时那个视角下,日本对战争的结果并不像后来那样确信!
日俄战争前夕,俄国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在远东驻扎的正规军只有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日本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可用于岛外作战的有25万人。
从综合国力对比上来看,日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它之所以能打赢沙俄,本质上存在制度上的差别,包括装备和指挥水平等,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日本打了一个时间差。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日本动员了118.5万人,消耗战费15亿日元,投入了全部的13个陆军师团,甚至修改动员法令,将服役年龄从32岁延至37岁,动员能力已接近极限。
这次惨胜,让日本元气大伤,为了保住胜利果实,强化在东北的力量,日本强化了跟英国的同盟关系,在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之前一个月,跟英国续签了《英日同盟条约》。
同样是因为惨胜,让日本调整了对俄立场,战后的日本跟沙俄迅速和解,两国在1907年到1916年间,先后签订了4次日瓜分中国东北的《日俄密约》。
然后就是苏联。
从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以边界纠纷为由,对苏联发动了十余次的军事挑衅,以测试苏联的实力,结果在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联的“钢铁洪流”碾压,彻底见识到双方战力的差距,也从此断了对苏联的军事挑战。
诺门罕战役,给日本国内的“北进”还是“南进”的争论画上了句号,此战以后,日本放弃“北进”念头,倾全力开始南下战略。
于是就有了“珍珠港事件”。
![]()
严格来说,珍珠港事件,是日本走投无路的一种豪赌。
这一阶段的日本对外战略,我们要结合三个事件对比来看。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中日开战仅仅一年有余,抗战即以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缺点也开始暴露,最重要的是,战争既然要长期持续下去,那么对支持长期战争的战略物资的需求就不可避免。
日本国内的意见是两种,一种是“东进”,通过几场战役,迅速占领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并迫使苏联求和,以获取当地丰富的石油储备。
另一种是“南进”,这里的“南进”,可不是特指中国战场,而是通过我国南下东南亚,获取东南亚的石油以及橡胶等战略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而东南亚,是英美的势力范围,想要“南进”,就必须跟英美开战。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要从上帝视角出发,认为日本跟英美开展属于以卵击石,因为放在当时的视野下,日本面临着一个难解的困境:
想要解决中国,却陷入中国的抗战泥潭,
想要解决以战养战的目的,就必须对苏联或者英美中的一方开战。
苏联是不太可能了,倒是英美可以试一试,不仅如此,对苏联开战会加剧日本陆军的负担,而对英美开战,却可以让“无用武之地”的日本海军施展拳脚。
不打,会被耗死,打,没准还能有转圜之地。
这固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之处,可也是日本当时想要维系扩张态势下的必然选择。
更何况,咱们从后来的战场局势来看,日军在早期的太平洋战场、尤其是东南亚战场,的的确确是获得了短期的战场优势。
![]()
所以,对于日本这种国家,军国主义仍然盛行,你就不要指望它会反省自己,也不用指望它会有啥长进。
日本女首相的涉台言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大陆态度的试探,譬如1882年的壬辰事变,跟它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它也会找借口介入。弯弯问题本身,跟日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有关系的是,它不能坐实我国的持续壮大。
它本身也没有实力来跟我们叫板(这种差距要远大于近代以来任何一个阶段)更无勇气跟我们“背水一战”,无非是抛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言论,测试一下中国的反应,也测试一下美国和周边国家的反应,瞅瞅谁赞同,谁反对,才是指导日本下一步行动的标准。
所以我们才“龙颜震怒”,全方面开启对日本的舆论讨伐,只有在它“跃跃欲试”的阶段,彻底打疼它,才会让它认清现实。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日本还会在“核问题”上、自卫队改名问题上、乃至于“和平宪法”问题上,接二连三的挑衅国际秩序,测试各方态度。鉴于眼下中美关系,这些挑衅会在美国默许的“一定范围内”进行,但拉美国下水的可能性其实不高,毕竟,能吵吵绝不动手,美帝如果能动手,早就不会跟你瞎嚷嚷。
![]()
所以接下来,肉眼可见的舆论战,短期内不会结束,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方的“反复横跳”,来测试对方的真实下限,甚至不排除借此推高台海气氛,然后在气氛烘托到位的时候,一战而解决弯弯问题。
作为一名“民族主义分子”,我我倒是希望高某某“说到做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